全元曲


全元曲

文章插图
全元曲【全元曲】12卷本《全元曲》将元代现存全部杂剧和散曲作品集录而成700余万字的煌煌巨着,收录元代287位存名曲作家和诸佚名曲作者现存的所有作品,包括完整杂剧162种、残剧46种,着录佚目429种,共637种;包括散曲4609支(套),堪称有元一代杂剧和散曲作品的总汇 。
全书的注释,在尊重编着者个人学术见解的同时,儘可能多的吸收近年来海内外学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使《全元曲》成为20世纪这一领域研究精华的集成 。
在所书的每一作家名下,除刊印其作品外,均附有作家小传,介绍其籍贯、简要生平、主要创作活动、前人的重要评述等 。每一处杂剧还附有汇集与剧情有关文献资料的〝本事〞,罗列剧目的历史文献和版本情况的着录、版本等内容 。本书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元曲整理、研究及出版的一项空白 。
基本介绍书名:《全元曲》
作者:徐征
ISBN:9787543432895
页数:共12卷
定价:490.00元
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8-1
社会影响本书收录有元代现存的全部杂剧和散曲作品 。所收作品均以元、明刊本为底本,以其他明刊本及今贤时俊的整理本作参校本,对收录作品进行了认真校勘,为当代及后世提供了一个信本 。注释既尊重编着者个人的学术见解,又儘可能吸取近年来海内外学人的研究成果 。作者小传主要介绍其籍贯、生平、主要创作活动以及前人的重要评述等,多见前人所未见,发前人所未发 。此外,每一种杂剧还附有汇集与剧情有关的文献资料,着录和版本的情况 。堪称本世纪这一领域研究精华的集成 。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元曲研究和出版的空白,满足了元曲教学和科研的争需,受到古典学界特别是元曲界的一致称讚和好评 。在质量检查中,被评为优质品,印刷、装帧亦十分精美,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图书目录两岸共浇梨园林 一家同赏瓦肆花——序《全元曲》序编者的话凡例第一卷关汉卿杂剧邓夫人苦痛器存孝包待制三勘蝴蝶梦关大王独赴单刀会赵盼儿风月救风尘杜蕊娘智赏金线池望江亭中秋切鲙
全元曲

文章插图
元曲大家 关汉卿钱大尹智勘绯衣梦感天动地窦娥冤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山神庙裴度还带状元堂陈母教子刘夫人庆赏五侯宴包待制智斩鲁斋郎尉迟恭单鞭夺槊诈妮子调风月闺怨佳人拜月亭关张双赴西蜀梦残剧唐明皇哭香囊风流孔目春衫记孟良盗骨佚目风流郎君三负心老女婿金马玉堂春太常公主认先皇请退军勾践进西施徐夫人雪恨万花堂
全元曲

文章插图
白朴甲马营降生赵太祖金花交钞三告状刘盼盼闹衡州荒坟梅竹鬼团圆卢亭亭挑水浇花旦曹太后死哭刘夫人薄太后走马救周勃宋上皇御断舅缘簿鲁元公主三啖赦吕无双铜瓦记风雪贤妇双驾车柳花亭李婉复落娼唐太宗哭魏徵晏叔原风月鹧鸪天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散曲附录第二卷第三卷第四卷
全元曲

文章插图
马致远 石像第五卷第六卷第七卷第八卷第九卷第十卷第十一卷第十二卷相关知识元曲起源元代为蒙古王朝建立的国家,立国不足百年(1271-1367) 。其文学成就以戏曲最突出,故后人常把"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而元代的诗、词、散文等文学样式相对落后 。元曲分类元代戏曲是新兴的一种文体,一般分为杂剧和散曲 。它出现了伟大作家和许多优秀作品,在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 。散曲散曲是在金代的俗谣俚曲基础上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属北曲,包括小令与套数 。今存小令3800多首,套数450多套 。有姓名的作者200多人,其中前期有关汉卿、马致远、白朴、王实甫等,后期有齐吉、张可久、睢景臣、张养浩和刘时中等 。因散曲多用作宴会歌伎唱词,艳曲较多,但也不乏写景、抒情、怀古的小令,和讽喻世俗、指谪时弊的套数,着名的有马致远《借马》、刘时中《上高监司》、睢景臣《高祖还乡》等 。元杂剧原流行于山西、河北一带,元初流行到其他地方,元灭南宋后流入杭州等地 。它是在宋杂剧、金院本和诸宫调等戏剧、曲艺基础上形成,基本上为歌舞剧 。其内容具有时代的特徵 。首先是广泛反映元代各阶层人们的生活,其中表现中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占重要地位,特别是商人和妓女的形象尤其突出,作品有关汉卿的《救风尘》、《望江亭》等 。其次清官公案故事也不少,特别是出现了不少包公戏 。再次是历史故事题材的剧本和水浒戏,前者如《梧桐雨》、《赵氏孤儿》,后者如《李逵负荆》 。杂剧此外,还有隐逸题材剧作和神仙道化剧 。前期杂剧作者有白朴、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康进之等,人才辈出,作品繁盛,以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元曲四大家"为代表 。其中关汉卿作品最多,成就最高;王实甫的《西厢记》则被明人喻为"天下夺魁"之作 。大德以后的郑光祖、乔吉、宫天挺的剧作,流露出怀才不遇之感 。元代后期创作,宣扬封建道德的气息浓厚,从而使杂剧创作趋向衰微 。南戏为流行于南方的南曲戏文 。原为浙江温州一带的剧种,又称永嘉剧 。据载有160多种剧本,今存16种,其中《荆钗记》、《拜月亭》和《白兔记》、《杀狗记》,合称南戏四大名剧 。高明的《琵琶记》则是南戏发展到高峰的标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