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列馆|长岛的那人那馆

海天一色,鸥随浪飞,白帆点点,渔歌悠悠……这就是位于辽东、胶东半岛之间的长岛。这里不只有令人神往的海之蓝色,更有令人感慨万千的红色。
如果说长岛是一部书,那么海之蓝只是它的原生态封面,“守岛一家人,建岛一条心”“富了海边人,不忘戍边人”“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等延绵至今的红色基因和传统文化,才是这部书最令人怦然心动、肃然起敬的风景和内核。
【 陈列馆|长岛的那人那馆】在这部蓝色大书中,那人和那馆尤其让我难忘。
那人,姓贾名平,自称“长岛上的一个普通老太太”,实则荣誉等身,是“自己没有生养儿子,却有无数个兵儿子”的“兵妈妈”,是登上过山东省“十佳兵妈妈”和“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领奖台的长岛“拥军名片”贾妈妈……

陈列馆|长岛的那人那馆
文章插图

按说,已过花甲之年的贾妈妈,从30多年前跟着别人走进军营拥军的渔家妹,成为今日“长岛兵妈妈志愿服务队”的发起人和领头雁,她的付出和坚守,已足够令人感佩和仰慕。很多人劝她停下来,歇一歇。她却目光坚定地摇摇头说:“停不下来,歇不了啊!头网鲅鱼送军营,是长岛人坚持了几十年的传统和习俗,不可能到我这儿就断了、就不坚持了。”30余年时光荏苒,她执着甚至是有点执拗地坚守着这个传统和习俗,用近乎“痴”的行动兑现着她的一个心愿:让驻守长岛的每一位军人,都吃上她亲手调制、包出来的长岛特色美食——大鲅鱼饺子。
在她心中,这是长岛著名特色食品,战士们在长岛辛辛苦苦守岛护边几年、十几年,如果吃不上这一地方特色美食,她就觉着心里老不得劲儿。
于是,每年鲜鲅鱼上市时,她都雷打不动地花数万元买来平时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大鲅鱼,细心速冻储藏好,在新兵进岛、老兵退役离岛或八一建军节、中秋节、新春佳节等特殊节点来临前,带领着“兵妈妈志愿服务队”的姐妹们来到驻岛部队,与战士们一起热热闹闹地包饺子、聊家常,再送上她们精心准备的舞蹈《我和我的祖国》、喜剧小品《爷爷奶奶和我们》等“精神食粮”;部队的官兵也会同台互动几个兵味十足的节目,让美味可口的鲅鱼饺子更多了份别样的馨香和养分。

陈列馆|长岛的那人那馆
文章插图

几年前,部分守岛官兵移防外地后,贾妈妈她们还追寻到数千公里外的白山黑水、大漠边关的军营开展慰问,把精心冻好、分装好的鲅鱼水饺送到移防官兵的手中,让他们能如期如愿吃到满含着“爱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和“长岛的味道”的鲅鱼水饺,感受到一份特殊的温暖和幸福。
我忍不住问贾妈妈:“是什么力量让你30多年来,真心真情、始终如一地坚守在拥军的路上?”贾妈妈听后满眼幸福地笑着说:“是一种习惯或者说习俗!更有一份感恩和感动在里面!”
长岛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曾在1945年9月创造了军民勠力同心完成的渡海运兵纪录,贾平就出生在这场渡海大运兵的“海上兵站”——砣矶岛。
她说自她记事起,爷爷奶奶和妈妈就常告诉她,他们家哪间房子是当年渡海大运兵时八路军住过的,哪间房子是当年他们蒸馍烙饼、做军鞋、缝军被专用的。那时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驻岛军人与岛上百姓都是同在一个屋檐下,真正的“门对门、窗对窗,一根绳上晾衣裳。”此情此景一直持续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贯穿了贾平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她亲身经历和体会过岛上居民缺粮、少医、出岛难、出海打鱼险等艰难和苦楚,同时也切身感受到了守岛的亲人解放军给群众送粮、打井、修路、架桥、救助遇险渔民等雪中送炭的温暖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