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跪坐礼: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下跪的?( 二 )


也因此,除了“天地君师亲”,宋朝人基本上都不用跪礼,社交礼仪通常都是用揖逊、叉手之礼 。南宋时,楼钥出使金国,发现被金人统治的汴京人在接待客人时兼用跪礼与揖礼:“或跪或喏” 。楼钥说,“跪者胡礼,喏者犹是中原礼数 。”“喏”即揖礼,可见依宋人礼仪,日常待人接物是不用跪礼的 。南宋覆灭后,文天祥被元人俘至大都,蒙元丞相博罗召见,文天祥只是“长揖”,通事(翻译)命他“跪”,文天祥说:“南之揖,即北之跪,吾南人,行南礼毕,可赘跪乎?”文天祥只揖不跪,因为高椅时代的跪已带有屈辱、卑贱之意,揖才表示礼节 。
再据《宋史·礼志》,淳化三年(992),宋廷申举常参礼仪,将“朝堂行私礼,跪拜;待漏行立失序;谈笑喧哗;入正衙门执笏不端;行立迟缓;至班列行立不正;趋拜失仪;言语微喧;穿班仗;出阁门不即就班;无故离位;廊下食;行坐失仪;入朝及退朝不从正衙门出入;非公事入中书”等十五项行为列为失仪,“犯者夺俸一月” 。由此看来,宋臣常参时似乎并不行跪拜礼 。至于君臣日常见面礼仪,当是揖拜之礼 。
【什么是跪坐礼:中国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下跪的?】从元朝开始,带屈辱、卑贱性质的跪拜礼才推行开来 。治元史的李治安教授根据两则元朝史料的记载:《元朝名臣事略》:“……入见,皆跪奏事 。”元人《牧庵集》:“方奏,太史臣皆列跪 。”判断出“元代御前奏闻时,大臣一律下跪奏闻,地位和处境比起宋代又大大下降了一步” 。这一礼仪,跟元朝将君臣视为主奴关系的观念也是合拍的 。
跪奏的制度又为明朝所继承 。据《大明会典》,洪武三年(1370)定奏事仪节,“凡百*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 。朱元璋甚至变本加厉,规定下级向上司禀事,也必须下跪:“凡司属*品级亚于上司*者,禀事则跪 。凡近侍*员难拘品级,行跪拜礼 。”
清代臣对君的跪拜礼更加奇葩,不但大臣奏事得跪下,皇帝降旨宣答,众臣也必须跪着听训 。为了避免因为下跪太久而导致膝盖受伤,聪明的清臣发明了“膝里厚棉”的高招:“大臣召见,跪久则膝痛,膝间必以厚棉裹之 。”看来清宫戏《还珠格格》中“小燕子”使用的那个“跪得容易”,并不是胡扯 。练习跪拜也成了清代大臣的必修课,“光绪某年,李文忠公鸿章以孝钦后万寿在迩,乃在直督署中日行拜跪三次,以肄习之 。”臣下如果跪得乖顺,则*运亨通,大学士曹振镛“晚年,恩遇益隆,身名俱泰”,门生向他讨教为*的秘诀,曹振镛告诉他:“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 。”
不但要跪,还要叩响头,以头触地,叩得越响亮越显示出忠心,“须声彻御前,乃为至敬” 。据称,清宫“殿砖下行行覆瓿,履其上,有空谷传声之概”,只要叩对地方,声音便特别洪亮,所以大臣叩见皇帝之前,“必须重赂内监,指示向来碰头之处,则声蓬蓬然若击鼓矣,且不至大痛,否则头*亦不响也” 。
不但臣见君要跪拜,小*见大*也必须下跪 。清人况周颐的《餐樱庑随笔》说,光绪初年,工部司员见堂*,“鞠跽为礼”,所以有人以《孟子》中“天下之贱,工也”之句相嘲 。但未久,“兵部效之,户部继效之” 。又,同治五年(1866),一个叫做杜凤治的地方*赴广东广宁县当知县,据其日记记录,十月二十四日,“天未明抵广宁*埠,人夫、衙役、书吏、执事人等,均已齐备;天晓即行……将至,城捕厅张公来接 。有兵百余人,及三班七房均跪接入城,至公馆暂憩 。”知县上任,手下一班人要出城跪迎 。好大的*威嘛 。
晚清的康有为曾写了一篇《拟免跪拜诏》,对跪拜礼的流变作了一个扼要的回顾:“(先秦时)天子为三公下阶,为卿离席,为大夫兴席,为士抚席 。于公卿大夫拜,皆答拜”;“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 。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到了康氏身处的那个时代,跪拜礼原来所包含的向对方表达礼敬与尊重之意已经淡化,而下跪者自我示卑、示贱之意则日益凸显出来 。难怪康氏的朋友谭嗣同要猛烈抨击清王朝:“繁拜跪之仪以挫其气节,而士大夫之才窘矣;立著书之禁以缄其口说,而文字之祸烈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