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文章插图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1876年,柴可夫斯基创作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题献给他的好朋友、德国着名大提琴家威廉·费曾哈根(Wilhelm Fitzenhagen),该曲于1877年11月30日在莫斯科首演 。“洛可可”一词,源于法语ro-caill,意思为“贝壳形” 。
基本介绍中文名:洛可可主题变奏曲
作者:柴可夫斯基
创作时间:1876年
首演:莫斯科
乐曲简介是法国十八世纪中叶,庭院布置、室内装饰多方面的一种实用的艺术风格,其特点为强调富丽堂皇的外形和纤巧繁琐的装饰,在具体运用中强调不对称的各种漩涡形曲线和轻淡柔和的色彩 。在音乐上常指巴洛克至古典乐派过渡时期的音乐作品风格 。柴可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曲名意在表明乐曲按照莫扎特的风格写成 。曲调流丽安逸,具有和莫扎特作品相似的诗意,同时也表现出柴可夫斯基的艺术个性,以及俄罗斯民族音乐的风格 。1879年,李斯特听了这部作品后讚叹道:“瞧,终于又听到音乐了”!《洛可可主题变奏曲》由一个主题与八个变奏组成,具有浓厚的俄罗斯音乐特点 。由于这部作品是一首经典的变奏曲,所以版本也很多,但大提琴家菲芩哈根编定、演奏的版本流传最广 。洛可可主题:带有典雅的风格 。第一变奏:情绪活泼、轻快,就像无忧无虑的童年 。第二变奏:大提琴与乐队一问一答,好似两人在亲切叙谈 。第三变奏:优美如歌 。轻轻淡淡的、苦涩中不乏甜美的,恍如青春的恋歌 。第四变奏:欢歌乐舞,像人们在跳着典雅的舞蹈 。第五变奏:发挥了大提琴高音区的演奏技巧 。里面的“华彩”技术难度之高在其它的大提琴独奏曲中也很少见 。第六变奏:木管显出凄清,大提琴的独吟忧郁伤感,哀怨的情调,好似在述说着痛苦 。第七变奏:在乐队的支持激励中,大提琴上下得力、左右逢源,并且带着自矜和舒坦,迅疾沖向辉煌的生命巅峰!第八变奏:通常被略去不演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是柴可夫斯基为大提琴和乐队创作的一首带有套曲形式的变奏曲,是俄罗斯民族因素同古典风格特徵有机相结合的产物 。它充分的发挥了大提琴的各种精湛演奏技巧及丰富的表现魅力,受到各国大提琴家们的青睐 。人物简介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 。1859年毕业于彼得堡法律学校,在法务部任职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彼得堡音乐学院) 。1863年辞去法务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 。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 。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 。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 。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第六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作品反映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广大知识阶层的苦闷心理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深切渴望;着力揭示人们的内心矛盾,充满强烈的戏剧冲突和炽热的感情色彩 。音乐综合了俄国民间音乐和城市浪漫曲音调,同时汲取了西欧专业音乐的成果 。旋律富有个性,委婉动听,扣人心弦 。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义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