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宫365


月宫365

文章插图
月宫365【月宫365】“月宫365”实验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5月10日启动的,8名志愿者分批在“月宫一号”实验舱内,共历时370天,是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实现了闭合度和生物多样性更高的“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循环运转,且保持了人员身心健康 。
2018年5月15日,4位志愿者走出“月宫一号”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365”实验成功结束 。
基本介绍中文名:月宫365
启动时间:2017年5月10日
实验简介“月宫365”月宫一号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製的国内第一个、世界第三个空间基地生命保障地基综合实验装置 。它由一个综合舱和两个植物舱组成 。综合舱面积42平方米,高度2.5米,每个植物舱面积50—60平方米,高度3.5米 。综合舱中包括4间卧室、饮食交流工作间、洗漱间、废物处理和动物养殖间 。志愿者们作为实验操作者又作为实验对象,需要对自身取样,从头髮丝、鼻腔、唾液、指甲到尿液粪便,还要定期完成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测量,每个人都是强大的资料库,从内到外都是数据基础 。志愿者“月宫365”实验志愿者共有8人,全部为北航学生,他们分为2组,交替入舱,第一班60天,第二班200天,第三班110天,其中第二班时长已打破此前由俄罗斯创造的同类系统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 。此次出舱时间比原计画延迟了5天,延迟出舱是“故意”模拟的突髮状况,且舱内志愿者事先不知情,主要为研究突髮状况下他们的心理状态 。实验经过2017年5月10日,“月宫365”正式启动 。2017年7月9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365”实验换班仪式正式启动,第二批4名乘员入舱,开始为期200天的舱内实验生活 。2018年1月26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月宫365”实验举行第二次换班仪式 。自去年7月9日第一次换班以来,二组4名志愿者已在全封闭的“月宫一号”实验舱中连续驻留了200天,打破了此前由俄罗斯科研人员创造的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中连续驻留180天的世界纪录 。2018年5月15日,4位志愿者走出“月宫一号”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月宫365”实验成功结束 。2018年5月15日,“月宫”缓缓开启舱门,刘慧、刘佃磊、胡静斐、高寒4位志愿者拿着亲手种植的草莓、西红柿等,微笑着走出实验舱 。至此,为期370天的“月宫365”实验圆满结束,再次刷新了人类密闭生存的世界纪录,实验对人类实现地外长期生存具有重大意义 。“月宫365”实验于2017年5月10日开始,是世界上闭合度最高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 。实验实现了闭合度和生物多样性更高的“人—植物—动物—微生物”四生物链环人工闭合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循环运转,且保持了人员身心健康 。此次出舱时间比原定计画延迟了5天,是故意模拟的突髮状况,舱内志愿者事先并不知情,意在观察志愿者心理状态 。人机与环境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认为,“月宫365”长时间的密闭生存实验获得的生理和心理数据,以及研究建立的调控措施和技术,将为未来的星球基地探索活动人员的健康保障提供重要依据和技术支撑 。“月宫365”实验首席科学家刘红介绍,该实验在世界上首次建立了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生物调控技术,并通过实验过程中不同代谢水平的乘员组换班更替、停电及设备故障冲击等突髮状况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的稳定性,明确了影响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可靠性的关键因素;发现了在幽闭空间中自然光制度变换对人的生物节律和情绪的影响规律, 发明了模拟自然光变换调节人体生物节律和情绪的技术和设备;并建立了植物长期连续高效栽培技术、营养液长期循环利用净化和调配技术 。关于下一步的研究计画,刘红表示,将在总结分析试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空间站、月球/火星探测器搭载的小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实验装置研製,争取搭载机会,通过天地对比分析,获得矫正参数和模型,进一步为该技术套用于太空奠定技术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