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系

晋江系【晋江系】晋江系的企业一大特点就是别人做什幺自己就跟进 , 靠模仿起家 。上市也是一窝蜂 , 2007年“晋江系”安踏体育在香港成功上市 , 此后掀起了“晋江系”运动品牌上市潮 。
简介晋江系安踏、特步、鸿星尔克、361°、浩沙、德尔惠等国内知名运动品牌企业均出自福建晋江 , 它们也因此外界称为晋江系 。晋江的第一双运动鞋是1980年初在晋江陈埭镇洋埭村的一间家庭作坊里做出来的 。产生背景20世纪70年代末 , 耐克在晋江陈埭镇设立了为其做来料加工的鞋厂 。很多现在的鞋厂老闆当时都在耐克工厂里打工 , 而当耐克将工厂搬出陈埭镇后 , 一批製鞋技术工人则留下来 , 随后鞋企在晋江遍地开花 。最初这些鞋厂统一走的是OEM的路线 , 也就是代工生产 。依託侨乡的优势 , 这些企业源源不断地获得来自世界各地的订单 , 这也成了许多知名品牌完成原始积累的唯一途径 , 当时给国外加工一双鞋能赚10元到15元 。转折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 , 一大批代工企业成功地由OEM商转型为自主品牌企业 , 再通过偶像代言、广告轰炸、体育赛事赞助、专卖店经营等途径 , 这些家庭作坊摇身变成中国人都熟知的品牌 。模式晋江系基本是从小作坊起步 , 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品牌LOGO , 基本都是靠模仿国外品牌甚至国内的李宁 。在精于成本控制和市场推广的晋江商人手中 , 晋江运动品牌如雨后春笋般 , 迅速崛起 , 急剧扩张 。这就是所谓的“晋江模式” 。但这个模式的缺点就是 , 它是带着原罪前行的 , 当企业做大后 , 初创期的问题开始暴露并放大 。例如 , 目前依然悬而未决的“两个乔丹”的品牌之争 , 便是一例 。这让晋江系企业开始意识到 , 自己已经身处一个更高层次的市场体系 , 而这个体系有完全不同的游戏规则 。凭藉“体育明星+广告轰炸”的方式 , “晋江系”从2000年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牌”运动 , 那时候大部分晋江的运动品牌模仿了这一“造牌”方式 , 纷纷聘请明星代言、赞助重大体育赛事、砸重金在央视投放广告 , CCTV5因此被戏称为“晋江频道” 。李爱琪对“造牌”运动记忆犹新 , “一打开电视 , 这些广告便无孔不入” 。据晋江市官方提供的数据显示 , 自2004年以来 , 晋江鞋企仅在央视和地方卫视的广告投入便超过65亿元 。品牌如今晋江年产旅游运动鞋10亿双左右 , 约占全国一半、世界近1/3 。晋江还拥有“国字号”品牌123枚 , 其中“中国驰名商标”96枚 , “中国名牌产品”24枚 , “国际知名品牌”2枚 。这些数字表明 , 晋江已形成了一批较成熟的产业集群和品牌集群 。关店潮2012年以来李宁、安踏、匹克、361度、中国动向等运动品牌纷纷宣布关店 。关店潮成为体育运动品牌行业难以摆脱的趋势 。唯一一家没有公开表示关店的运动品牌特步2013年4月也宣布了最新的关店计画 。由于20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的自然循环 , 绝大多数80后将陆续结婚生子 , 未来数年 , 新生人口数量将会增加 , 自然也将增加中国婴幼儿对童装的需求 , 这对正处于困境中的运动品牌来说或许是一个新的转型方向 , 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人口数量增加只是很短暂的几年 , 一旦90后生育高峰来临 , 新生人口也将重新变少 。安踏、特步、361度等“晋江系”品牌近来相继进军童装领域 。特步曾表示今年童装店的新店目标为100至200家 , 可是远水难解近渴 , 现在一窝蜂的进入相对陌生的童装领域未必能够使“晋江系”品牌的业绩变好 , 甚至会重蹈现在运动鞋服盲目扩张-库存高企-关店潮的覆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