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闪光

反射闪光【反射闪光】反射闪光指光线从天花板、墙壁或其他表面反射回来以柔化照射在主体上的光线 。因为反光表面的色彩会影响光线的颜色,所以白色或浅色的表面是最佳的选择 。与直接闪光相比,反射光线的亮度也会降低,因此需要调整光圈或ISO感光度设定 。
基本介绍中文名:反射闪光
影响因素:闪光灯指数
释义:光线反射回来照射在主体上的光线
强化光线方法:调整光圈或ISO感光度设定
反射闪光的优势“反射闪光法”就是使闪光灯按照一定角度对天花板、墙壁等处闪光,让被摄对象被反射闪光所照明 。这种间接的照明光线更为柔和,效果更为自然 。在拍摄某些特定对象时,直接闪光和间接闪光的效果截然不同,使用反射闪光法,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图像层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图像质量 。数位相机的有利条件由于闪光经媒介反射后,照度大打折扣,所以运用反射闪光时对闪光灯的指数要求较高,闪光灯指数越高,越便于获得较为充足的曝光 。以往使用传统相机时,因受胶捲感光度影响,在很多情况下採用反射闪光容易导致曝光不足,使用範围受到限制 。现在一般较为专业的闪光灯指数都达到了38(ISO100,米),当感光度设定为ISO200时,闪光指数则成为53,高指数闪光灯为反射闪光提供了基本保证 。数位相机的感光度可任意调节,而且现在选择相对较高的感光度时,成像质量也有了一定的保证 。目前选择ISO400的感光度,再利用反射闪光法来完成拍摄,即使现场反射媒介吸收了较多光线,对被摄主体的曝光影响也不会太大,所以摄影者在日常摄影实践中应放手大胆地使用反射闪光法拍摄 。反射闪光的必要性也许拍摄一般对象时,直射与反射闪光的差异不是太明显,但是拍摄如实验室的化验员,医生、护士等穿白色服装的被摄对象时,白色服装的层次感会产生很大差异,直射闪光的立体感较差,反射闪光的效果要明显优于直接闪光 。除了拍摄穿白色服装的对象外,需要藉助反射闪光的场合还很多,尤其是拍摄会议、会场等内容时,因为主席台上有专用聚光灯照明,往往亮度很高,而听众席上灯光却比较弱,曝光时很难做到两者兼顾 。此时如藉助反射闪光法,将闪光灯向天花板反射闪光为听众席做些补光,会明显改善图片效果 。有时即使会场的天花板比较高,反射后的闪光照度不太强,但只要有些许闪光反射而下,对减弱反差、丰富层次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採用直接闪光,靠近相机的听众往往显得太亮而相对较远的被摄者又会曝光不足,整个画面照度很不均匀 。因主席台距相机较远,闪光对主席台几乎无任何作用,但反射到听众席的闪光範围更为扩散,自上而下的反射光线照度也更均匀,只要拍摄时控制好闪光灯的上仰角度,听众席就不容易出现近亮远暗照度不匀的状况 。反射闪光的曝光把频闪灯的闪光打在天花板、墙壁或反光伞上,只要感测器没有移动依旧指向被摄物体,仍然能够较容易地计算出曝光量 。目前有这样的闪光灯,即使闪光离开被摄物体投向了反光伞、天花板或墙壁等物体,而它的感测器仍然能够指向被摄物体 。因此,感测器仍然能够正确地测量来自被摄物体的光量,而无需任何修正 。甚至,即使闪光灯脱离了照相机,其感测器仍然可以留在照相机上準确地测量曝光量 。对于传用闪光灯,被摄物体的曝光量是在胶片平面处测量的,因此不管闪光灯被放在何处,其曝光都是自动控制的 。我们所必须完成的唯一工作就是监视是否有使胶片正确曝光的足够光线照射被摄物体 。这些都得靠前面提到的指示灯帮忙 。这些IED指示灯在每次拍摄后都会持续地亮几秒钟,表明感测器接收到了足以正确曝光的光线 。有些闪光灯,其指示灯位于装置的背面 。对于专用闪光灯,指示灯会出现在照相机的取景框内 。如果这些指示灯没有点亮,说明曝光不足,需要开大孔径,或者使反射面靠近被摄体 。如果我们利用的是像墙壁、天花板这样的固定反射体 。则可以将闪光灯移近被摄体,看曝光不足的情况能否有所改善 。如果我们使用的不是自动曝光的频闪灯,应该怎样来计算反射闪光的曝光量呢?这时,我们不得不根据经验事先假定一个曝光起始点 。假设把闪光打向反光伞相当于损失了1.5挡光圈 。那幺,拍摄时先用闪光指数计算出正常曝光量,然后将光圈开大1.5挡就可以了 。当然,这仅仅是试验的一个起点,正确的作法还是分界曝光和实验 。如果把闪光打在墙壁或天花板上,并认为光强的损失相当于2挡光圈 。此时可以先计算出正常的曝光量,再将光圈开大2挡,并以此为起点分界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