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 马小娟

马小娟(画家)马小娟 , 1955年6月生 , 女 , 南京市人 。198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 , 1985年考入该系中国画工笔人物创作研究生 , 1988年毕业 , 获硕士学位 。上海师範大学美术系副教授、现任上海中国画院专业画家 。
【画家 马小娟】作品《暖春》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 , 《正午的梦》入选第八届 全国美展 , 《早春》入选首届全国中国画展 , 《风逝》入选全国中国画人物画展 。
基本介绍中文名:马小娟
出生地:南京市
出生日期:1955年6月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
绘红楼马小娟现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 。她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喜欢绘画 , 中学毕业后进入南京市美术设计公司 。马小娟曾随新金陵画派代表画家亚明学画 , 一度也得到了宋文治、魏紫熙等前辈的指点 , 从他们身上她学到的是对艺术的一种感悟 。亚明钟情于江南风光 , 特别是姑苏风情给马小娟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1978年她如愿考入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院)中国画系 , 开始了正规和严格的“科班”学习 。1985年她再次考入中国美术学院 , 成为着名工笔画家顾生岳当年唯一的工笔画硕士研究生 , 经过三年的研习 , 画风开始蜕变 。

画家 马小娟

文章插图
马小娟
画家 马小娟

文章插图
绘红楼马小娟似乎天生就是吴歌越语的江南女子代言人 , 娴静而又雅致 。在她的笔下 , 山山水水 , 花花草草 , 朦胧而秀美 , 无不烙上江南的韵味 。《正午的梦》《临风》《莲动月下》和《荷塘清趣图》等都是她的代表作 , 显示出她与众不同的才情和灵性 。着名美术评论家丁羲元对她的画曾评论说:“小娟的造型很独特 , 她笔下的仕女 , 一色浅发短额 , 容长的脸 , 秀倩的鼻 , 眉画春山 , 目如横波 , 更加樱桃小口 , 粉面生春 , 加上淡淡的晕染 , 越发肌肤莹润 , 转盼有神……是现代的夸饰 , 是一种放大的美 。”马小娟所绘製的这本《红楼梦》全图一百二十幅其实一开始马小娟创作的“仕女”图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看好 , 这种质朴夸张的美与人们传统意识中的美有着较大的差异 。甚至有些人在看到了马小娟本人之后更是感到不可思议 。他们对马小娟说:“你这幺漂亮 , 为何还要去画这幺‘丑’的仕女?”马小娟坚信自己的创新之路是对的 , 她需要表现的是生活中稚拙天真的美 , 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传统美 。她说过:“画家有责任引导大众 , 提高大众审美情趣 , 与时代同步 。”渐渐的 , 她的知音越来越多 , 人们发现马小娟笔下的仕女洋溢着的是含蓄的美 , 一种深藏不露而又耐人寻味的美 。说起刚刚杀青的120幅《红楼梦》画稿 , 马小娟的脸上还依稀挂着疲惫 , 她似乎还沉浸在《红楼梦》的创作中 。她回忆道:“幼时曾见母亲看《红楼梦》 , 就产生了想看的念头 , 结果是一看便喜欢上了《红楼梦》 。以后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 , 再读《红楼梦》则多了一份亲近和理解 。这次为百年复旦庆典版画《红楼梦》 , 重读之后收穫更多 。特别是对贾宝玉有了新的认识 。贾宝玉是个公子哥 , 可他对女性尊重有加 。他对丫头都抱着怜惜、同情的态度 , 总是自觉保护女性 , 是真正的护花使者 , 很难得 。”为了创作好这120幅《红楼梦》 , 马小娟几乎回绝了一切应酬和画作 , 闭门苦读《红楼梦》 , 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 在不经意之间表现出《红楼梦》独有的似梦似幻的诗的境界 。马小娟也是一个特别认真执着的画家 。当问起她有什幺遗憾 , 她说:“如果时间再充裕点就好了 , 我可以画得更好些 , 有些画面再推敲一下也许会更精彩 。”金瓶梅马小娟接手创作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系列绘图 。与《红楼梦》相比 , 《金瓶梅》以往甚少入画 。如何用中国人物画独有的艺术方式展现《金瓶梅》丰富而複杂的内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马小娟紧扣“《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这一题旨 , 抓住书中主要人物的外部神态和内心变化 , 从具体的生活形态、生活细节入手 , 通过许多极富戏剧性的情节和场面 , 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金瓶梅》所处的那个社会的黑暗 , 和处于这一时代中人性的普遍弱点、扭曲和丑恶 。令人观后深受震撼 , 长叹不已 。这100幅充满强烈写实批评精神的《金瓶梅》绘图甫一亮相 , 便受到评论界的关注 。不少评论家认为 , 马小娟的这部《金瓶梅》绘图 , 比前一部《红楼梦》画得更为放鬆、精彩、成熟 , 对原作的意蕴和人物把握得更为準确、到位 , 在艺术上显得更为丰富、更具魅力 。难得的是 , 马小娟那略带夸张变形的画风与原作的风格十分吻合 , 视觉的形象与抽象的文字几乎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