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飓风里克飓风里克是有纪录以来第二强烈的太平洋飓风,仅次于1997年的飓风琳达,也是在10月期间形成的最强烈太平洋飓风 。里克于2009年10月15日在墨西哥以南海域发展而成,然后进入了一片有利于爆发性增强的区域,令其在成为热带低气压后24小时内就达到了飓风强度 。10月16日下午,系统中开始有风眼形成,并且形成后又进入了第二轮爆发性增强期 。到了10月17日下午,风暴已经达到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的五级强度,并在几小时后达到最大风速每小时290公里,最低气压906毫巴(百帕,26.75英寸汞柱)的最高强度 。成为有纪录以来第二强烈的太平洋飓风 。
【飓风里克】保持最高强度数小时后,里克由于风切变的增加和眼墙置换的影响而开始减弱 。到了10月19日,风暴已降级为三级飓风,并在次日进一步减弱为热带风暴 。之前气象部门一直预测系统会向东北转向,但里克一直到降级为热带风暴左右时段才出现这样的转向,并且其行进速度还有过短暂的放缓 。10月21日,风暴快速向东北方向移动,在南下加利福尼亚州尖端掠过后以每小时89公里风速在马萨特兰附近登入 。上岸数小时后,里克已减弱为热带低气压并消散,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也发布了针对该系统的最后一份公告 。
基本介绍中文名:飓风里克
外文名:Hurricane Rick
形成:2009年10月15日
消散:2009年10月21日
最大风速:180英里/小时(285公里/小时)
最低气压:906毫巴(百帕);26.75inHg
伤亡:4人死亡
损失:$1460万(2009年美元)
气象历史2009年10月3日,一股热带扰动波离开非洲西海岸并向西穿越大西洋,其中的对流活动起初很稀少 。10月8日,扰动波中有一片低气压区发展出来,对流也有所增强,但低气压最终进入了南美洲上空并于10月11日消散 。不过,余下的扰动波定义明确,并继续西进,于10月12日进入太平洋 。到了10月15日早上,扰动波开始重新获得对流,并在墨西哥瓦哈卡州南部沿海小镇安赫尔港(Puerto ángel)西南偏南方向约764公里处催生出一片新的低气压区 。当天下午,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在报告中表明,系统的组织性有所增强,很可能在当天晚些时候发展成了热带低气压 。协调世界时下午18点左右,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宣布系统已经发展成2009年太平洋飓风季的第20个热带低气压 。风暴各个方向都有发达的外流 。外界环境的风切变较少,空气水分含量高,系统行进路径的海面温度也高于平均水平,这都有利于系统得以爆发性增强 。此外,由于墨西哥上空一片低到中层高压脊的影响,风暴也在围绕这片区域转向 。
文章插图
风暴路径图升级为热带低气压六小时后,系统已迅速增强至热带风暴强度,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因此将其命名为里克(Rick) 。深层对流开始围绕系统中心缠绕起来,这表明即将会有风眼形成 。10月16日早上,里克开始发展出粗糙的风眼墙,并在几小时后增强到风速每小时121公里强度,达到一级飓风标準 。30°C的水温对风暴的爆发性增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平均水温要高得多 。到了10月16日晚,卫星微波成像表明飓风内已经有了清晰的风眼,只是风暴的红外图像上还没有显示出这点,但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还是将风速达到每小时161公里的里克升级为二级飓风 。次日清晨,风暴达到大型飓风强度,表明其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已经达到三级 。卫星图像上已经可以清晰地看到风眼,周围有温度非常低的深层对流环绕,这些都是一个强烈气旋的标誌 。这以后仅过了不到40分钟,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又发布了一份特别公告,宣布里克已经进一步增强成四级飓风 。里克还在继续增强,风速于几个小时后的10月17日达到每小时233公里 。这个时候飓风内还出现了类似外侧风眼墙的特徵,这通常表明系统会进入眼墙置换周期 。风眼已经非常清晰,几乎完全没有云层,经过测量,其直径约为18.5公里 。除了强度迅速增长外,里克的规模也在不断加大 。到了17日下午,风暴中心向外249公里外的风力都仍然有热带风暴强度,烈风强度风速最大直径高达483公里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于UTC晚上22点10分发布了针对里克的第二份特别公告,宣布风暴已经达到五级飓风强度,成为继2002年的飓风肯纳以来首个五级太平洋飓风 。UTC10月18日凌晨3点左右,里克达到最高强度,成为有纪录以来第二强烈的太平洋飓风,其风眼墙内的最大持续风速高达每小时290公里,气压低至906毫巴(百帕,26.75英寸汞柱) 。由于风暴这时距陆地太远,所以其气压不是由飓风猎人侦察机直接测得,美国国家飓风中心资深飓风专家里克辛·阿维拉(Lixion Avila)用“壮观”一词来形容当时这场飓风的卫星图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