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Autodesk Moldflow 2018完全实战技术手册

中文版Autodesk Moldflow 2018完全实战技术手册【中文版Autodesk Moldflow 2018完全实战技术手册】《中文版Autodesk Moldflow 2018完全实战技术手册》是2019年8月1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 作者是黄建峰、高蕾娜 。
基本介绍书名:中文版Autodesk Moldflow 2018完全实战技术手册
作者:黄建峰、高蕾娜
ISBN:9787302527794
定价:89元
出版时间:2019年8月1日
图书简介AutodeskMoldflow2018的推出 , 实现了对塑胶供应设计的标準 , 统一了企业上下游对塑胶件的设计标準;实现了企业对know-how的积累和升华 , 改变了传统的基于经验的试错法;更重要的是 , Moldflow2018实现了与CAE的整合最佳化 , 通过诸如Algor、Abaqus等机械CAE的协作 , 对成型后的材料物性/模具的应力分布展开结构强度分析 , 这一提升 , 增强了Moldflow在欧特克製造业设计套件2018中的整合度 , 使得用户可以更加柔性和协同地开展设计工作 。本书以手把手的教学模式 , 详细讲解了Moldflow2018软体的分析功能套用 , 内容丰富 , 讲解细緻 , 从软体的基础操作开始 , 到完成各种注塑成型分析类型的流程 , 整个流程前后呼应 , 内容组织合理 。主要内容全书共分为14章 , 内容分布如下 。(1)第1章:主要介绍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及成型仿真基础知识 。(2)第2~7章:主要面向初学者 , 介绍Moldflow2018的基本操作和分析模型的準备过程 。(3)第8~14章:套用Moldflow进行专业性的注塑成型分析 , 包括常规的冷却、填充、翘曲变形分析 , 产品收缩分析 , 模具系统的流道平衡分析 。还包括二次成型分析(重叠注塑、双组份注塑、共注射成型等)、气辅成型分析及工艺最佳化分析等 。图书目录第1章 注塑成型仿真基础1.1 Moldflow软体学习準备 11.1.1 学习背景 11.1.2 学习方法 11.1.3 合格的模流分析工程师应具备的知识 21.1.4 正确认识Moldflow 31.2 塑胶及其套用 31.2.1 塑胶概述 31.2.2 塑胶在工业生产中的套用 51.2.3 塑胶的分类 51.2.4 常用塑胶的性能及套用 61.3 注塑成型工艺 91.3.1 注塑成型原理 91.3.2 注塑成型工艺 101.3.3 注射前的準备 101.3.4 注射过程 111.3.5 塑件的后处理 111.3.6 注塑工艺条件的控制 121.3.7 典型塑件注塑成型工艺实例 131.4 Moldflow有限元分析基础 14第2章 CADdoctor模型简化2.1 CADdoctor 2018模组简介 172.1.1 模型简化的意义 172.1.2 认识CADdoctor for Autodesk Simulation 2018 182.2 模型的转换与检查 192.3 模型简化 20第3章 Moldflow 2018概述3.1 Moldflow 2018软体简介 283.1.1 Moldflow Adviser(MPA) 283.1.2 Moldflow Insight(MPI) 293.1.3 Moldflow Synergy 2018用户界面 293.1.4 功能区命令 323.2 Moldflow 2018基本操作 343.2.1 工程档案管理 343.2.2 导入和导出 353.2.3 视图的操控 373.2.4 模型查看 373.3 Moldflow建模与分析流程 373.3.1 创建工程项目 373.3.2 导入或新建CAD模型 383.3.3 生成格线及格线诊断 383.3.4 选择分析类型 393.3.5 选择成型材料 393.3.6 设定工艺参数 403.3.7 设定注射(进料口)位置 403.3.8 构建浇注系统 403.3.9 构建冷却迴路 413.3.10 运行分析 423.3.11 结果分析 433.4 製作分析报告 433.4.1 选择方案 433.4.2 数据选择 433.4.3 报告布置 43第4章 格线划分与诊断修复4.1 Moldflow格线基础知识 444.1.1 格线类型 444.1.2 格线单元 454.2 Moldflow对格线的质量要求 454.2.1 边 464.2.2 格线匹配率 464.2.3 纵横比 464.2.4 连通区域 474.2.5 格线配向 474.2.6 相交单元 474.2.7 格线密度 474.3 格线划分与诊断修复 484.3.1 格线的划分 484.3.2 格线诊断与缺陷修复 52第5章 几何建模5.1 创建几何 585.1.1 创建节点 585.1.2 创建曲线 595.1.3 创建区域 615.2 模型实体的变换 645.3 浇注系统设计 675.3.1 注射位置 675.3.2 套用案例:创建浇口 675.3.3 套用案例:创建流道 735.3.4 套用案例:流道系统创建嚮导 765.3.5 套用案例:检查流道与型腔之间的连通性 775.4 冷却系统设计 785.4.1 套用案例:冷却迴路嚮导 785.4.2 套用案例:模具边界嚮导 795.5 模具镶件设计 795.6 在三维软体系统中创建模具系统 80第6章 成型工艺设定6.1 Moldflow注塑成型工艺 816.1.1 成型工艺类型 816.1.2 分析序列 826.2 关于材料选择及材料库 826.2.1 选择材料 826.2.2 材料资料库 836.3 关于工艺设定中的参数 856.3.1 模具表面温度和熔融体温度 85 6.3.2 充填控制参数 876.3.3 速度/压力切换 886.3.4 保压控制 896.3.5 冷却时间 896.3.6 其他选项 926.4 注射位置 926.5 Moldflow分析案例 936.5.1 分析的前期準备 936.5.2 最佳浇口位置分析 976.5.3 冷却+填充+保压+翘曲分析 99第7章 最佳化分析7.1 最佳浇口位置分析 1037.1.1 “高级浇口定位器”算法 1037.1.2 “浇口区域定位器”算法 1057.2 成型视窗分析 1067.3 最佳化分析 1087.3.1 参数化方案分析 1087.3.2 DOE实验设计分析 1127.3.3 工艺最佳化分析 116第8章 变形控制模流分析案例8.1 分析项目介绍 1218.2 分析前的準备 1218.2.1 分析的前期準备 1218.2.2 最佳浇口位置分析 1248.2.3 创建一模两腔平衡布局 1278.2.4 浇注系统设计 1278.2.5 冷却系统设计 1318.3 初步分析 1318.3.1 工艺设定与分析过程 1318.3.2 分析结果解读 1338.4 最佳化分析 1408.4.1 成型视窗分析 1408.4.2 二次“冷却+填充+保压+翘曲”分析 143第9章 冷却控制模流分析案例9.1 分析项目介绍 1479.2 分析前的準备 1479.2.1 分析的前期準备 1479.2.2 最佳浇口位置分析 1499.2.3 成型视窗分析 1519.3 初步分析 1529.3.1 创建冷却系统 1539.3.2 选择分析序列并设定工艺参数 1539.3.3 “冷却+填充+保压+翘曲”分析结果解读 1549.4 最佳化分析 1609.4.1 改善冷却迴路 1609.4.2 最佳化工艺参数 1619.4.3 最佳化分析的结果解析 162第10章 时序控制模流分析案例10.1 分析项目介绍 16510.1.1 设计要求 16510.1.2 关于大型产品的模流分析问题 16510.2 前期準备与分析 16610.2.1 前期準备 16610.2.2 最佳浇口位置分析 16810.3 初步分析(普通热流道系统) 17010.3.1 浇注系统设计 17010.3.2 工艺设定 17410.3.3 结果解读 17510.4 改针阀式热流道系统后的首次分析 17610.4.1 针阀式热流道系统设计 17610.4.2 分析结果解读 18210.5 熔接线位置最佳化 18410.5.1 改变热流道直径 18410.5.2 运行分析与结果解读 185 第11章 产品收缩分析案例11.1 关于模具型腔尺寸的最佳化 18711.1.1 模具型腔尺寸与塑胶收缩率的关係 18711.1.2 Moldflow收缩分析模组 18711.2 分析项目介绍 18811.3 Moldflow分析流程 18811.3.1 分析的前期準备 18811.3.2 最佳浇口位置分析 18911.4 初步分析 19211.5 最佳化分析 197第12章 流道平衡分析案例12.1 流道平衡设计原则 20212.2 流道平衡分析案例介绍 20312.3 最佳浇口位置分析 20312.3.1 模型car1的浇口位置分析 20412.3.2 模型car2的浇口位置分析 20612.4 组合型腔的充填分析 20812.4.1 分析前期处理 20812.4.2 充填分析的结果解读 21312.5 组合型腔的流道平衡分析 21512.5.1 分析前期处理 21512.5.2 结果解读 21712.6 流道平衡最佳化分析 220第13章 重叠注塑成型模流分析案例13.1 二次成型工艺概述 22313.1.1 重叠注塑成型(双色成型) 22313.1.2 双组份注塑成型(嵌入成型) 22713.1.3 共注塑成型(夹芯注塑成型) 23113.2 设计任务介绍——重叠注塑成型 23113.3 重叠注塑成型初步分析 23213.3.1 分析的前期準备 23213.3.2 最佳浇口位置分析 23713.4 重叠注塑初步分析 23813.4.1 初步分析结果解析 24013.4.2 双色产品注塑的问题解决方法 24313.5 重叠注塑成型最佳化分析 24313.5.1 重设材料、浇口及工艺设定 24313.5.2 最佳化分析结果剖析 245第14章 气辅成型分析案例14.1 气体辅助注塑成型概述 24914.1.1 气辅成型原理 24914.1.2 气体辅助注塑成型工艺过程 25014.1.3 气辅成型优点 25014.1.4 气辅成型模具冷却系统设计 25114.1.5 工艺参数调试的注意事项及解决方法 25214.2 满射法气辅成型——车门拉手分析案例 25214.2.1 分析前期準备 25214.2.2 “满射法”气辅成型初步分析 25414.2.3 最佳化分析 25914.2.4 再次最佳化 26214.2.5 第三次最佳化 26514.3 短射法气辅成型——手柄分析案例 266 14.3.1 分析任务 26614.3.2 前期準备 26614.3.3 “短射法”气辅成型初步分析 26714.3.4 最佳化分析 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