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福建频道
被誉为“海滨邹鲁”的泉州,文化底蕴深厚,自唐宋以来文风炽盛,才俊辈出,其中不乏文武状元,而且不少是他们所处时代有口皆碑的清官廉吏 。
状元井、状元祠、相公巷……在古城,泉州古代状元们留下了诸多遗迹和传说故事,采访人员请来泉州文史工作者,带我们一起探访状元们在古城留下的痕迹,共同领略他们为人为官的气节和风骨 。
泉州文风炽盛 曾中多位状元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在科举时代,要考中进士已非常难,状元更是凤毛麟角 。据统计,自唐初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一千多年间,文状元只有600多位 。
“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这句对泉州人文赞叹备至的对联,是宋状元、泉州知州王十朋所撰,悬于州衙门口 。千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逐步南移和海外贸易的兴盛,泉州多元文化空前融合繁荣,也促进了教育的兴盛,使泉州人才辈出,成为东南文教之典范 。
泉州在科举时代硕果累累,据泉州市方志委此前的统计,仅进士就有2502人 。据泉州文史工作者杨清江介绍,状元统计的口径有多种,有的按祖籍,有的按学籍,有的都算,不同的统计口径,数据也不同 。经过多方考证,较为准确的说法是,泉州历史上曾出过8位状元,文武兼有,分别是:五代的陈逖、黄仁颖;宋代的梁克家、曾从龙;明代的庄际昌、庄安世(武状元);清代的吴鲁和黄培松(武状元) 。其中,梁克家和曾从龙都出生于泉州古城,其他多位状元也都曾在老城留下诸多史迹与故事传说 。
此外,还有多位状元祖籍泉州,如北宋明相王曾、清乾隆四年(1739年)状元庄有恭、清乾隆十九年(1754)状元庄培因等,都祖籍泉州,与泉州有着割不断的深厚渊源 。
【寻访泉州古城里的状元史迹 泉州文庙中国之最】府文庙:听“登第皂荚”传说
作为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孔庙建筑群乃至东南亚地区儒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始建于唐代、形成于宋的泉州府文庙,是古代泉州的最高学府,培养了大批人才,是泉州千年教育史的见证 。设在府文庙明伦堂的《四海人文第一邦——泉州教育史话》展示馆,通过碑刻、牌匾、楹联等实物资料,翔实地展示了泉州古代灿烂辉煌的教育史 。
从展示馆中,我们得知,五代时期的陈逖,是泉州第一位状元郎 。他少时好学敏慧善属文,陈逖中状元那年,泉州府文庙内的皂荚树提前开花结荚,被视为好兆头 。这件事情,宋《太平广记》引《稽神录》“登第皂荚”一文以记载,《泉州府志》和《晋江县志》也有相关记载 。据说,每逢开科考试,皂荚就开花结荚,结多少荚,预示该科有多少泉州人中进士 。
陈逖让泉州人骄傲的是,他不仅是第一位状元,更是一位心怀百姓、体察民情、为家国尽瘁的好官 。据传,他家乡连续多年遭受水灾,五谷颗粒无收,他便将自己有限的月俸资助给贫困乡亲,帮他们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
据说,公元926年,府文庙庭院内的皂荚树又结出一荚来,民间纷纷相传,泉州士子有人要中状元 。第二年,黄仁颖果然不负众望,状元及第 。
如今,皂荚树已不在,但“登第皂荚”的传说,仍在古城流传着 。
相公巷:因贤相梁克家得名
泉州府文庙,整体建筑由孔庙和府学两大建筑构成,呈现“左学右庙”的规制,作为古代泉州府学的明伦堂,历史上长期是文人学士聚会、讲学的地方,南宋名相梁克家少时就读于此 。
梁克家“幼聪敏绝人,书过目成诵”,据传,当年梁克家在京高中状元时,他所就读的学宫,也即今日泉州府文庙内明伦堂的池塘中,并蒂双莲同时开花,当年的泉州太守辛次膺为此特别赋诗纪念这个祥兆 。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 。教授林邑在府学右边兴建“瑞莲堂”,以纪念梁克家与泉州府文庙的特殊渊源 。如今,传说开出并蒂莲花的方池还在 。
- 安徽淮北丨运河寻梦游、一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 淮北的中国之最
- 福建有个奇怪古村,宁愿饿死也不捕杀鲤鱼,把鱼当神一样敬奉 吉尼斯记录锦鲤
- 蒙古族的那达慕
- 上博压箱底宋元古籍倾囊而出,直面稀见善本孤本 宋元版古籍历史之最
- 三河古镇旅游景点介绍,三河古镇旅游攻略
- 考古学家发现3个埃及法老墓称宝藏不计其数
- 隐蔽密室现数百神秘黄色球体成考古谜题
- 古代称谓说错了轻则被讥讽重则会引来身之祸
- 明朝开始,朝廷有一项奇怪的政策,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这样古怪的政策呢?
- 青浦朱家角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