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一生为国奋斗反对袁世凯,34岁就献身 历史终结之最后之人

#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雄邦当他离开北京前往天津的时候,袁世凯的“首席谋士”杨度就赶紧提醒:“此人一去,无异纵虎归山,放鱼归海!”袁世凯一时急切,却毫无办法 。
他是谁?让袁世凯如此紧张,此人就是蔡锷将军 。他是民国第一个享受国葬的人 。
提到蔡锷,很多人会想到“小凤仙” 。人们更愿意看到佳人配英雄,红巾翠袖,世人多以浪漫故事附会英雄,让英雄也沾一点红尘气、浪漫气,使得爱国将军与侠义佳人的情愫传奇至今让人津津乐道 。
蔡锷,湖南人,12岁中秀才,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在那里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老师——梁启超 。
梁启超
17岁赴日本读书,像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一样,蔡锷发现,光靠读书救不了国,后来二赴日本,就读于一所孕育出一批改变中国国家命运人士的日本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在学校里,蔡锷、蒋百里和张孝准被称为“士官三杰” 。他去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目的,是觉得那时的中国,缺少的是优秀的军人 。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武昌起义 支持革命1911年初,29岁的蔡锷做了云南新军协统(旅长) 。蔡锷虽然不是同盟会成员,但一直和同盟会保持联络,在日本就一直忧心国家危亡,一心要拯救国家于水火 。对同盟会的纲领是很赞同的 。在云南他明确地向同盟会表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 。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蔡锷随即践行诺言,于10月30日在云南发动起义,推翻了当地政府 。
武昌起义
蔡锷当时这个“协统”还是很有实力的,武昌起义成功后,大家请出黎元洪做都督,黎元洪当时也是协统 。蔡锷亲自就任云南都督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云南,不但裁减军队,整顿财政,还兴办教育,鼓励实业 。还带头减薪,缩减财政开支,做法都很超前,闻所未闻 。云南呈现出勃勃生机 。
辛亥革命后,蔡锷的突出表现让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十分看好,几次邀请他到北京来 。说起来,袁世凯算是蔡锷求学路上的贵人,蔡锷当年想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没有路费,袁世凯给了他1000大洋,那个时候,这可是一笔巨款!
袁世凯
袁世凯相信自己没有看错人,这小子有出息 。他看人的本事还是很强的,因为袁世凯是跟李鸿章学的,李鸿章又是和曾国藩学的,所以,在识人方面,眼光确实很独到,不可谓不准 。
袁世凯 李鸿章
袁世凯曾这样评价当时的几位最杰出人物:“孙中山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 。黄兴性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 。蔡锷远在黄兴及诸民党之上,此人之精悍即宋教仁亦非所能匹 。”后来发生的事情,果然得到应验,蔡锷真不是一般人能比 。
1913年10月,袁世凯调蔡锷赴京 。其实是袁世凯不放心蔡锷拥兵远在云南,所以调入北京“软禁” 。
蔡锷进京 怀抱建国理想蔡锷肯离开自己的基地云南赴京,还是怀着一腔热血的,蔡锷对袁世凯有点“抱有幻想” 。他并不是没有认识到袁世凯的私心,还是希望借袁世凯之手,建立起中国现代化的国防 。
从蔡锷裁减军队的行为来看,他确实是对民国的前景很大期望 。也许在他心里,旧朝既废,新朝已立,大家自然是力往一处使,百废待兴,民生为重,没想到短短几年民国便沦为唐朝末年那般地方割据景象 。良禽择木而栖,蔡锷虽胸怀大志,拥有卓越军事才华,却因为选择袁世凯这样私心很重,逆流而行之人,最终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
其实当时梁启超和蔡锷师生俩对袁世凯都抱有幻想,梁启超以为袁在当时的中国,会成为法国拿破仑一样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