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文章插图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生于1870年2月7日,逝于1937年5月28日),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曾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但也是精神分析学派内部第一个反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体系的心理学家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着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他在进一步接受了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和尼采的权力意志论之后,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将精神分析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基本介绍中文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外文名:Alfred Adler
国籍:奥地利
民族:犹太人
出生地:奥地利维也纳
出生日期:1870.02.07
逝世日期:1937.05.28
职业:精神病学家
毕业院校:维也纳大学
主要成就: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代表作品:《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生活的科学》、《自卑与超越》
人物生平童年生活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文章插图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郊区的小镇,家庭富裕,在维也纳长大 。他的父亲是一名做穀物生意的富犹太商人 。在六个孩子中他排行老三,他的哥哥Sigmund是个典型的模範儿童 。三岁时,睡在身旁的弟弟去世,又他幼年有两次被车撞的经验,使他十分畏惧死亡 。五岁时,因得了肺炎,痊癒后决定当医生 。求学时成绩平平,数学成绩极差,在父亲支持鼓励下,他终成班上数学最好的学生 。求学成家1895 年,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初为一名眼科医师,他特别注意身体器官的自卑,认为它是驱使个人採取行动的真正动力 。后转向精神病学,追随弗洛伊德探讨神经症问题 。1897年到1898年,他又回到维也纳大学深造 。其间,他和来自俄国的留学生罗莎(Raissa Timofeivna Epstein)结婚 。他们生有四个孩子,三女一男,其中亚历山德拉(Alexandra)和库尔特(Kurt)后来成为阿德勒学派的心理学家 。研究实践1896年的4月到9月,他应徵服役,在奥地利军队的一所医院工作 。1899至1900年他与S·弗洛伊德在同一个城市里行医,结识后者并成为好友 。不久,他又和威廉·斯特克尔一起《心理分析彙编》的编辑工作 。1902 年他参加弗洛伊德周三讨论会,是当时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之一 。1908年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心理分析会议期间,阿德勒发表了关于“好斗的冲动”的报告 。1910 年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 。1911 年因突出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公开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两人关係破裂,阿德勒创立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 psychology),另建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 。1912 年改称个体心理学会,成为一个颇有影响的学派 。1914 年他创办《国际个体心理学杂誌》 。1920 年后任教于维也纳教育学院,并在学校系统中组织儿童指导临床活动,成立儿童指导中心 。1922 年至 1930 年期间,他主持召开了五次国际个体心理学会议 。1926 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客座教授 。1932 年他到长岛医学院任美国医学心理学的第一个讲座 。1934 年定居纽约 。1937 年赴苏格兰亚伯丁做讲演旅行时病逝 。学术体系基本观点阿德勒的学说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假想的目的论、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他继承和发扬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念,但其基本观点与之大相逕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