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民居


徽派民居

文章插图
徽派民居徽派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中国人,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内採光;以木樑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樑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
徽派民居非指全部安徽民居,主要分布于古徽州地区(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及泛徽地区(如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徽州周边皖南部分地区如宣州等也受此影响,但江淮,皖北地区与此不同,今江淮皖北地区多模仿此类建筑风格仿製 。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 。
【徽派民居】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江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全都是徽式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徵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集团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徵,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
基本介绍中文名:徽派民居
外文名:Huizhou houses
含义: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
类型:民居
简介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 。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採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 。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 。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 。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沖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徽派建筑”今天仍然充满生机,在大江南北,徽式新建筑群时常可见 。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
徽派民居

文章插图
徽派民居结构门楼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建筑大门,均配有门楼(规模稍小一些的称为门罩),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 。一般农家的门罩较为简单,在离门框上部少许的位置,用水磨砖砌出向外挑的檐脚,顶上覆瓦,并刻一些简单的装饰 。富家门楼十分讲究,多有砖雕或石雕装潢 。徽州区岩寺镇进士第门楼三间四柱五楼,仿明代牌坊而建,用青石和水磨砖混合建成,门楼横仿上双狮戏球雕饰,形象生动,刀工细腻,柱两侧配有巨大的抱鼓石,高雅华贵 。歙县渔梁镇一民宅门楼,两横枋间一幅砖雕“百子图”,画面层次所雕百个顽童形态各异,神韵毕现,栩栩如生 。门楼是住宅的脸面,成为体现主人地位的标誌 。穿堂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又名回厅 。穿堂的位置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紧连,是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 。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相背,人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 。一明堂,二个房间 。穿堂较正式三间为小,有天井採光 。大厅式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大厅为明厅,三间敞开,有用活动隔扇封闭,便于冬季使用 。一般大厅设两廊,面对天井 。也有正中人口设屏门,日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 。大厅的变化式有时有边门人口,天井下方设客房,招待来客居住,或者由正门人口设两厢房 。大厅在徽州住宅中主要用于礼节性活动,如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等,平时也作为起居活动场所,是整套住宅的主体部分 。大屋脊吻徽派建筑格式 。指徽派大型屋脊脊吻装饰件 。徽州古建的词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宋营造法》官式作法,採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套兽等 。造型与官式作法有所区别,属徽派特色 。且来历附会了许多有趣的传说 。如正吻:指正脊两头口衔屋脊的 。鳌鱼(龙鱼),究其起源比较原始,据说汉武帝造“柏梁殿“,遭火殃,方士说:“南海有鱼虬,水之精,激浪降雨,作殿吻,以镇火殃 。“正吻就由此产生沿袭下来 。又如垂脊吻:位于同正脊相垂之脊头的人物饰件,称“仙人“ 。究竟指那位仙人说法不一 。民间常有姜大公在此“镇妖捉祟“之说 。亦有指“大禹“因恐屋脊聚鳌鱼太多,怕鳌鱼翻身易发大水成灾,必须有所制约,故请“禹王“镇守 。还说是劈山救母的大力士“二郎神“,脊上立兽为“哮天犬“,其意也是二郎神在此镇邪捉妖 。诸种说法皆为庇护平安,寄寓生生不息之吉意 。飞来椅徽派建筑格式 。对徽州民宅楼上天井四周设定靠椅的雅称 。参见[美人靠] 。高墙深宅徽派建筑结构方式 。徽州有许多古民居,四周均用高墙围起,谓之“封火墙“,远望似一座座古 堡,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採光主要靠天井 。这种居宅往往很 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一般住人 。厅堂后用中门隔开,设一堂二卧室 。堂室后又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 。这是 第一进 。第二进的结构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 四间,堂室两个 。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大抵相同 。这种深宅里居住的都是一个家族 。随着子孙的繁衍,房子也就一进一进 地套建起来,故房子大者有“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槛窗“之说 。一般是一个支系住一进 。门一闭,各家各户独立过日子;门一开,一个大门出入,一个祖宗牌下祭祀 。它生动地体现了古徽州聚族而居的民风 。这种高墙深宅的建筑,千丁之族未尝散居的民风,在国内是罕见的 。格窗徽派建筑格式 。徽州民居沿天井一周迴廊採用木格窗间隔空间,其功能有採光,通风,防尘,保温,分割室内外空间等作用 。格窗由外框料,条环板,裙板,格芯条组成,主要形式有方形(方格,方胜,斜方块,席纹等),圆形(圆镜,月牙,古钱,扇面等),字形(十字,亚字,田字,工字等),什锦(花草,动物,器物,图腾等) 。格窗图案多採用暗喻和谐音的方式表现吉祥的寓意,如“平安如意“用花瓶与如意图案组成谐音表示;“福寿双全“用寿桃与佛手图案表示;“四季平安“是花瓶上插月季花;“五穀丰登“用谷穗,蜜蜂,灯笼组合;“福禄寿“用蝙幅,鹿,桃表示等 。格窗还採用蒙纱绸绢,糊彩纸,编竹帘等方法,增加室内透光 。特点徽派民居大致还有以下几个特点1.尊重自然山水大环境 。古徽州对村落选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风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虑,往往都是依山傍水,环境优美,布局合理,交通顺畅,建筑融汇于山水之间 。2.富于美感的外观整体性 。群房一体,独具一格的马头墙,採用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面和马头高低进退错落有致,青山﹑绿水、白墙﹑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徵之一,在质朴中透着清秀 。3.较灵活的多进院落式布局 。建筑平面布局的单元是以天井为中心围合的院落,高宅、深井、大厅,按功能﹑规模﹑地形灵活布置,富有韵律感 。4.精美的细部装饰 。徽文化中“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令人叹为观止,砖雕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 。建筑特色朝北居:假如不是地形特殊,住屋的最佳朝向,当选择坐北朝南,但徽州明清时期所建民居,却大多是大门朝北 。原来古徽人的居住习惯有许多禁忌 。汉代就流行着“商家门不宜南向,征家门不宜北向”的说法 。究其原因,据五行说法: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征属火,北方属水,水克火,也不吉利 。徽州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他们一旦发了财,就回乡做屋,为图吉利,大门自不朝南,皆形成朝北居 。至今徽州仍保留有数以万计的朝北古民居 。屋套屋:徽州宅居很深,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住人,厅堂用中门与后厅堂隔开,后厅堂设一堂二卧室,堂室后是一道封火墙,靠墙设天井,两旁建厢房,这是第一进 。第二进的结构仍为一脊分两堂,前后两天井,中有隔扇,有卧室四间,堂室两个 。第三进、第四进或者往后的更多进,结构都是如此,一进套一进,形成屋套屋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 。这重檐习俗的形成,有着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 。据传,五代十国时,歙州是南唐后主李煜所管辖的地方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亲徵到了歙州,正当宋太祖抵达今休宁县海阳城外的时候,天色突变,大雨将至,太祖便至一间瓦房处避雨,为免扰民,太祖下令不得进入室内,可是徽州民居的屋檐很小,远不及中原地带的屋檐那幺长,加上这天风大雨急,众人都被淋了个落汤鸡 。雨过天晴,居民开门发现太祖此般模样,以为死罪难逃,跪地不起,太祖却未责怪,问道:歙州屋檐为什幺造的这幺窄呢?村民答曰“这是祖上沿袭下来的,一向都是如此 。”太祖便道:“虽说祖上的旧制不能改,但你们可以在下面再修一个屋檐,以利过往行人避雨 。”村民一听,连称有理,于是立即照办,自此以后,徽州渐渐所有的民居都修上了上下两层屋檐 。满顶床:徽州传统床具 。因为床顶、床后和床头均用木板围成,故称“满顶床” 。床前挂帐幔,犹如讯息台 。床柱多用榧木製作,因为榧数年花果同树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彩头 。床板常用7块,寓“五男二女”之意 。床的正面,雕饰较为讲究,左右两侧一般雕饰为“丹凤朝阳”,上牙板雕为“双龙戏珠” 。床周栏板一般均雕有“凤凰戏牡丹”、“松鼠与葡萄”、“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 。压画桌:徽州宅居的传统陈设 。徽州民居厅堂正中壁上多挂中堂画、对联,或用大幅红纸写上“天地君亲师”五字,均装裱成捲轴悬挂 。在捲轴之下设长条桌,桌面上放置两个马鞍形的画脚,捲轴向下展开至长条桌,搁入画脚的“马鞍”内,画幅即平整稳固,此长条桌则称“压画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