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桂林市隐山 隐山

隐山(广西桂林市隐山)【广西桂林市隐山 隐山】隐山石刻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市区西山公园内 。现有石刻85件 , 其中唐代8件 , 宋代31件 , 明代12件 , 清代27件 , 无年代可考的7件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隐山
地理位置:广西桂林市
景点级别: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着名景点:白雀洞
景点简介最早为唐宝曆元年(825)刻在北牖洞的《李渤吴武陵等人隐山游记》 , 是吴武陵“奉命操笔 , 倚岩叙题”的 , 故碑面未经加工 。《游记》说隐山“山有四洞” , 说明当时还未经开发 。隐山自李渤开发后 , 形成六洞 , 即朝阳、夕阳、南华、白雀、嘉莲、北牖六洞 。据明代张鸣风《桂胜》说:“各洞有隶书三字额 , 疑李渤所书” 。北牖洞口 , 还有宋代理学家张“招隐”二字题刻 。石刻中内容较好的还有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吕愿忠的“六洞”诗 , 开庆元年(1259)李曾伯的《游隐山诗》 , 时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周于德的“六洞”诗 , 和清代曾燠、胡与玲、曾在埏等人的作品 。清嘉秋二十四年(1819)刻于招隐洞口的《隐山铭》 , 是名重当世的学者、两广总督院元的作品 。此文作于正月二十日——阮元56岁生日 , 他说:“近年所驻之地 , 每于是日避客独往山寺” , “是日避客于此山 , 贯行六洞 , 竟日始返” 。身为总督 , 生日避客 , 亦属难得 。其它石刻如记事、题名、题榜等 , 大多数均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广西桂林市隐山 隐山

文章插图
隐山白雀洞在隐山北麓 , 与朝阳洞的“云户”眦邻 , 高2~4米 , 宽8~11米 , 深10~20米 , 面积约150平方米 。洞口窄小 , 正对西山立鱼峰 。洞分两重:前大后小 。唐韦宗卿《隐山六洞记》称 , 有人在洞内抓到象徵吉祥的红嘴、红爪的白雀 , 遂以为名 。北牖洞北牖洞又称高隐洞 , 在隐山北麓 , 西连南华洞 。洞高5.5米 , 宽5.6米 , 深9.8米 , 面积约55平方米 。洞口狭小 , 呈蘑菇云状 , 洞底平坦 。洞西有天窗 , 洞内通明如昼 , 宛如窗牖 , 北牖之名由此而来 。这里“乱石骋瑰姿 , 阴霞结深翳” , 洞景奇异、宽阔、敞亮 , 古时 , 令人兴弃世辞家归隐之念 。张鸣风诗云:“岩窗偏驻日 , 石榻但眠云;圣世辞家隐 , 何惭巢许群 。”
广西桂林市隐山 隐山

文章插图
隐山华盖庵华盖庵位于市区隐山东麓朝阳洞前 。清乾隆57年由临川人李宜民出资 , 武林人沈小楼督工 , 在原僧舍旧基上兴建 。李宜民《华盖庵碑记》说, , “循袭造迹 , 扩而新主 , 既固以高曹巨桷 , 方构藻饰 , 敞之于庭堂 , 竣元于阶级”李文清书法家凤冈书《含刚纪》《大悲咒》等 , 镌刻于石 。现嵌于奄后墙外 。还从钱塘圣因寺摹刻石代僧人贯休所画忙尊者像 , 嵌于庵肉左右壁 , 塑观音人士像奉于正中 。后人又于朝阳洞左壁置——黑色石雕弥勒佛 , 与先置于右壁的老子像相对于里佛·道同奏 , 成华盖庵一绝 。院十久尊者修置于“桂海碑林”外 , 其它文物保存完好 。嘉莲洞嘉莲洞在隐山山腰 , 白雀洞西 , 高1~3米 , 宽约5米 , 深10米 , 面积约50平方米 。《隐山六洞记》载 , 李渤发现此洞时 , 有人献他一株同心莲 , 因以“嘉莲”名洞 。洞口向北 , 上刻有北宋范成大为“招隐山”的题刻 , 旁有吕愿忠、周于德题诗 。入洞东行 , 栈道盘复 , 上与龙洞相通 , 下则眦连白雀、云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