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对準技术

自对準技术【自对準技术】微电子技术中利用元件、器件结构特点实现光複印自动对準的技术 。
正文早期的 MOS积体电路採用的是铝栅工艺,首先在硅单晶片上热氧化生长一层二氧化硅膜,经第一次光刻,在二氧化硅膜上刻蚀出源和漏扩散视窗,用扩散法形成源和漏扩散区 (图1a),接着在硅片上形成新的二氧化硅层;再经过第二次光刻,刻蚀出栅区,生长栅氧化层;然后,经光刻刻出引线孔,完成蒸铝和刻铝等后工序;最后形成MOS电晶体 。因为栅区必须在源和漏扩散区正中间,并需要稍覆盖源区和漏区,第二次光刻以及形成铝栅电极的那步光刻,都必须和第一次光刻的位置精确对準(图1b) 。否则,栅区与源区或漏区就可能衔接不上,使沟道断开(图1c),致使MOS电晶体无法工作 。因此,设计这类电晶体时往往让栅区宽度(栅氧化膜及其上的铝栅电极两者)比源和漏扩散区的间距要大一些,光刻时使栅区的两端分别落在源和漏扩散区上并有一定余量,由此便产生了较大的栅对源、漏的覆盖电容,使电路的开关速度降低 。

自对準技术

文章插图
在双极型电晶体及其积体电路的製造中,也多採用自对準工艺 。例如,用微米级线宽的多晶硅发射极作掩模,再扩散杂质形成浓基区,以实现发射极与基区的自对準 。又如超自对準工艺的主要工序是用通常方法完成基区掺杂后,在硅片上澱积一层未掺杂多晶硅,氧化掉不必要的部分 。在整个晶片上澱积氮化硅膜层和二氧化硅膜层 。除发射区和集电极接触孔外,其他部位的二氧化硅膜全腐蚀掉 。以二氧化硅膜作掩模,把硼注入到未掺杂多晶硅内,然后腐蚀掉氮化硅(稍微过腐蚀一点) 。再採用选择腐蚀法把未掺杂多晶硅腐蚀去,暴露的基区宽度小于1微米 。採用热氧化,同时形成P区 。去掉氮化硅,不用掩模进行硼注入,自对準形成P基区 。再在多晶硅发射极中掺入砷,扩散形成发射区 。其他后续工序与通常的双极型积体电路工艺相同 。用这种方法製成的双极型电晶体,实现了多晶硅发射极与P基区的自对準,有较小的基区电阻和较小的发射极-基极结电容,多晶硅发射极和多晶硅基极间距小于1微米,提高了双极型积体电路的速度,也提高了电路的集成度 。用这种技术已製成存取时间为2.7纳秒发射极耦合逻辑电路的1千位随机存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