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之歌:今夜有暴风雪【黑土地之歌: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的《黑土地之歌:今夜有暴风雪(套装共2册)》以历史理性主义的态度,毫无讳饰地书写了一代知青在艰苦荒诞岁月里坎坷的命运,充满激情地描绘了他们壮美的情怀,抒写了他们的理想与追求、痛苦与幸福、坚韧与乐观,热情地讴歌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
基本介绍中文名:黑土地之歌:今夜有暴风雪
书名:黑土地之歌:今夜有暴风雪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页数:582页
开本:32
品牌:武汉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作者:梁晓声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7307096781, 9787307096783
基本介绍内容简介《黑土地之歌:今夜有暴风雪(套装共2册)》作者梁晓声为公认的“知青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黑土地之歌:今夜有暴风雪(套装共2册)》包括了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非礼节性地“访问”》、《高高的铁塔》、《鹿心血》等部分获奖小说 。《黑土地之歌:今夜有暴风雪(套装共2册)》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作者简介梁晓声,山东荣城人,生于哈尔滨;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北京电影制厂编辑、编剧,中国儿童电影製片厂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 。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以知青文学代表作《雪城》、《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雷》蜚声文坛 。《父亲》等作品曾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 。中篇小说《学者之死》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民选》、《讹诈》、《婉的大学》、《表弟》、《又是中秋》、《母亲》等作品获中篇小说选刊奖,自1984年起,其名字一直被载于美、英、澳三国的《世界名人录》 。其多部作品在港台出版,并被泽为英、法、俄、日等国文字 。图书目录《今夜有暴风雪1》目录: 序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为了收穫 为了大森林 阿依吉伦 苦艾 鹿心血 非礼节性的“访问” 鸽哨 边境村纪实 捕蝗 高高的铁塔 …… 《今夜有暴风雪2》序言40年前,中国的大地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波澜壮阔”四个字,不是我特意选用的形容词,而是当年的习惯说法,广播里这幺说,报纸的通栏大标题里这幺写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年还是毛泽东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是培养和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这一说法,也不是我今天的特意强调,而是天天在我们耳边一再重複宣传的话,以至于老知青们今天聚在一起,讲起当年的话语,忆起当年的情形,唱起当年的歌,仍然会气氛热烈,情绪激烈,有说不完的话 。说“波澜壮阔”,还因为就是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和召唤之下,1600多万大中城市毕业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奔赴农村,奔赴边疆,奔赴草原、渔村、山乡、海岛,在大山深处,在戈壁荒原,在兵团、北大荒和西双版纳,开始了这一代人艰辛、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 。讲完这一段话,我还要作一番解释 。首先,我们习惯上讲,中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1700万,我为什幺用了1600万这个数字 。其实,1700万这个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的权威统计,应该没有错 。但是这个统计,是从1955年有知青下乡这件事开始算起的 。研究中国知青史的中外专家都知道,从1955年到1966年“文革”初始,十多年的时间里,全国有100多万知青下乡,全国人民所熟知的一些知青先行者,都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宣传开去 。而发展到“文革”期间,特别是1968年12月21日夜间,毛主席的最新最高指示发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掀起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 。那个年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且落实毛主席的最新指示,要“不过夜” 。于是乎全国城乡迅疾地行动起来,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有1600万知青上山下乡 。而在此之前,知识青年下乡去,习惯的说法是下乡上山 。我最初到贵州山乡插队落户时,发给我们每个知青点集体户的那本小小的刊物,刊名也是《下乡上山》 。在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形成波澜壮阔之势时,才逐渐规範成“上山下乡”的统一说法 。我还要说明的是,1700万知青上山下乡的数字,是国务院知青办根据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的实际数字统计的,比较準确 。但是这个数字仍然是有争议的 。为什幺呢? 因为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的是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数字,没有统计千百万回乡知青的数字 。回乡知青,也被叫作本乡本土的知青,他们在县城中学读书,或者在县城下面的区、城镇、公社的中学读书,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他们读到国中毕业,照样可以考高中;他们读到高中毕业,照样可以报考全国各地所有的大学,就像今天的情形一样,不会因为他们毕业于区级中学、县级中学不允许他们报考北大、清华、复旦、交大、武大、南大 。只要成绩好,名牌大学照样录取他们 。但是在上山下乡“一片红”的大形势之下,大中城市的毕业生都要汇入上山下乡的洪流,本乡本土的毕业生理所当然地也要回到自己的乡村里去 。他们的回归对政府和国家来说,比较简单,就是回到自己出生的村寨上去,回到父母身边去,那里本来就是他们的家 。学校和政府不需要为他们支付安置费,也不需要为他们安排交通,只要对他们说,大学停办了,你们毕业以后回到乡村,也像你们的父母一样参加农业劳动,自食其力 。千千万万本乡本土的知青就这样回到了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乡村里 。他们的名字叫“回乡知青”,也是名副其实的知青 。而大中城市的上山下乡知青,和他们就不一样了 。他们要离开从小生活的城市,迁出城市户口,注销粮油关係,而学校、政府、国家还要负责把他们送到农村这一“广阔天地”中去 。离开城市去往乡村,要坐火车,要坐长途公共汽车,要坐轮船,像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长沙的知青,有的往北去到“反修前哨”的黑龙江、内蒙古、新疆,有的往南到海南、西双版纳,路途相当遥远,所有知青的交通费用,都由国家和政府负担 。而每一个插队到村庄、寨子里去的知青,还要为他们拨付安置费,下乡第一年的粮食和生活补贴 。所有这一切必须要核对準确,做出计画和安排,国务院知青办统计离开大中城市上山下乡知青的人数,还是有其依据的 。其实我郑重其事写下的这一切,每一个回乡知青当年都是十分明白的 。在我插队落户的公社里,我就经常遇到县中、区中毕业的回乡知青,他们和远方来的贵阳知青、上海知青的关係也都很好 。但是现在他们有想法了,他们说:我们也是知青呀!回乡知青怎幺就不能算知青呢?不少人觉得他们的想法有道理 。于是乎,关于中国知青总人数的说法,又有了新的版本,有的说是2000万,有的说是2400万,也有说3000万的 。看看,对于我们这些过来人来说,一个十分简单的统计数字,就要结合当年的时代背景、具体政策,费好多笔墨才能讲明白 。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还有多多少少类似的情形啊,诸如兵团知青、国营农场知青、插队知青、病退、顶替、老三届、工农兵大学生,等等等等,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字眼,今天的年轻一代,已经看不甚明白了 。我就经常会碰到今天的中学生向我提出的种种问题:凭啥你们上山下乡一代人要称“老三届”?比你们早读书的人还多着呢,他们不是比你们更老吗?嗳,你们怎幺那样笨,让你们下乡,你们完全可以不去啊,还非要争着去,那是你们活该…… 有的问题我还能解答,有的问题我除了苦笑,一时间都无从答起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武汉大学出版社推出反映知青生活的“黄土地”、“红土地”和“黑土地”系列作品这一大型项目,实在是一件大好事 。既利于经历过那一时代的知青们回顾以往,理清脉络;又利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懂得和理解他们的上一代人经历了一段什幺样的岁月;还给历史留下了一份真切的记忆 。对于知青来说,无论你当年下放在哪个地方,无论你在乡间待过多长时间,无论你如今是取得了很大业绩还是默默无闻,从那一时期起,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称呼:知青 。这是时代给我们留下的抹不去的印·记 。历史的巨轮带着我们来到了2012年,转眼间,距离那段已逝的岁月已40多年了 。40年啊,遗憾也好,感慨也罢,青春无悔也好,不堪回首也罢,我们已经无能为力了 。我们所拥有的只是我们人生的过程,40年里的某年、某月、某一天,或将永久地铭记在我们的心中 。风雨如磐见真情,岁月蹉跎志犹存 。正如出版者所言:1700万知青平凡而又非凡的人生,虽谈不上“感天动地”,但也是共和国同时代人的成长史 。事是史之体,人是史之魂 。1700万知青的成长史也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不可遗忘,不可断裂,亟求正确定位,给生者或者死者以安慰,给昨天、今天和明天一个交待 。是为序 。
- 谎言与欺诈之歌
- 孟德尔颂创作钢琴曲 春之歌
- 寒浞之歌
- 等待我的恋爱之歌
- 楚州中学青春之歌
- 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中的自由贸易城邦 密尔
- 高原之歌歌词是什么
- 沙雕之歌歌词介绍
- 鼹鼠之歌2:香港狂骚曲
- 歌曲蓝精灵之歌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