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四 )


文章插图
《赋格的艺术》封面 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 。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 , 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人物评价卡拉扬曾经说过:“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听巴赫的音乐 , 这好似清泉流淌经过心灵的音乐有助于我校正听力 。” 如果您是位音乐爱好者的话 , 不听巴赫的音乐就好像错过了整个巴洛克 。巴赫的音乐如其人 , 清泉一般的音调总是含蓄地表达感情 , 当你在仔细分析其乐式时 , 感情也许在你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已经到了你的心底 。巴赫的音乐创作更是为后人做了铺垫 , 就好像哲学家或数学家一般 。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所言:“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 , 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 , 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範围 。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 , 準备一首新的作品 , 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 , 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 , 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 , 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 。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歌德有段对巴赫音乐的评论十分精闢:“就如永恆的和谐自身的对话 , 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 , 在心中的流动 , 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 , 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 , 内在自有一股律动 , 源源而出 。”德国大剧作家、政论家莱辛曾经这样讲道:“天才即使不是生在极端贫困的阶层 , 也是生在生活非常艰苦的阶层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