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三 )


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文章插图
孟德尔颂设立的巴赫纪念碑首先 , 巴赫把音乐从以声乐为主体 , 发展为以器乐为主体 , 并使器乐演奏技巧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在巴赫以前 , 音乐以声乐为主体 , 难得用乐器作为伴奏 , 器乐没有独立的地位 。巴赫充分发挥古钢琴的演奏技巧 , 发明了五指并用的弹键盘指法 。在巴赫以前 , 弹风琴和古钢琴的键盘不用拇指 , 仅用四指运指法 。巴赫发明了拇指运指法 , 奠定了今日的钢琴指法 。这种新式的运指法发明以后 , 使键盘乐器的技巧非常发达 。纯正的“音乐” , 是“音”的艺术 , 与文词诗歌无关 , 当然不能用声乐演“唱” , 而必须用器乐演“奏” 。所以 , 器乐的发达 , 意味着纯正音乐的形成和发展 。巴赫发展了器乐 , 使器乐发展成为全新的、独立的艺术形式 , 使音乐摆脱别的艺术束缚 , 而解放为自由独立的艺术 , 巴赫因而在西方被誉为“音乐之父” 。其次 , 巴赫在作曲上最初套用十二平均率音阶 。“十二平均率音阶”就是把一音阶的音程作十二等份 , 定其一分为半音 , 二分为全音 。这乐理是法国音乐理论家拉摩所倡导的 。但它只是一种理论 , 未曾实行 。巴赫是最初套用这种乐理于作曲 , 并收到满意效果的人 。平均率的使用 , 使转调(固定某调子的作曲 , 在途中转变为别的调子)非常自由 , 复调音乐的赋格 , 因而非常发达 。赋格通常包括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 。基本特点是运用模仿对位法 , 使一个简短而富有特性的主题在乐曲的各声部轮流出现一次;然后进入以主题中的部分动机发展而成的插段 , 此后主题及插段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宜至最后主题再度回到原调 , 并常以尾声结束 。赋格的发达对于后来的奏鸣曲式的发达有很大的影响 。平均率的运用 , 还导致音乐家可以非常自由地利用半音阶的和声 , 使和声的效果更为新奇和丰富 。巴赫本人就曾套用半音音阶的和声 , 作了《半音音阶幻想曲》 。
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文章插图
巴赫的印章巴赫在世时 , 作品不为人们所理解 , 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 , 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 。1829年孟德尔颂在莱比锡指挥上演了巴赫的《马太受难乐》 , 从此世界开始关注巴赫 。莫扎特和贝多芬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 。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 , 完美与无懈可击所震动 。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 , 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 , 是“小溪”的意思) , 是大海!”1829年 , 孟德尔颂在柏林的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演出中 , 使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复活了 。萧邦在举行他的音乐会之前练习巴赫的作品 , 李斯特把巴赫的一些管风琴作品改编为钢琴曲 , 舒曼是巴赫协会的创始人之一 , 这个组织承担了出版这位大师作品的完整版本的巨大任务 。今天 , 走遍世界各地 , 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 。其中 , 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
巴洛克时期德国作曲家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