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渤治水

张渤治水张渤治水,是传说张渤在安徽省广德县治水的故事,被列入广德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
【张渤治水】张渤在广德县治水、理水,开凿运河,除害兴利,为民造福,是在生产力还非常落后,物资生活十分匮乏,人们的认识能力还有很大局限的时代,以其独具的智慧和勇气,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挑战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壮举 。
基本介绍中文名:张渤治水
性质:传说
传说区域:安徽省广德县
非物质文化:县级
简介张渤治水,是传说张渤在安徽省广德县治水的故事,被列入广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渤在广德县治水、理水,开凿运河,除害兴利,为民造福,是在生产力还非常落后,物资生活十分匮乏,人们的认识能力还有很大局限的时代,以其独具的智慧和勇气,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挑战自然、利用自然的伟大壮举 。大禹访贤背景远古时代,颛顼和共工为了争夺天帝的宝座,在神国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战争 。共工的臣子相柳、浮游,以及颛顼的几个儿子和部属,也都投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是残酷的,双方使用了各种法宝,从天上一直打到了凡间,最后打到了西北方向的不周山下 。不周山本是女娲时代用以撑天的巨大的柱子,足有数万丈长,直插云霄 。双方的部队在这里打得难解难分,不分胜负 。共工一时不能取胜,陡然怒气发作,火冒三丈,猛地一头向不周山撞去 。这位天将在神国本来以身长力大而闻名,不周山经他这幺一撞,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霎时间便把这根撑天的柱子拦腰撞断,横坍下来了 。天柱被撞断,整个宇宙发生了一场大变动,西北的天空失去了支撑,顿时倾斜下来,东南大地也受到了山崩地裂的巨大震动,铺天盖地的洪水从天上倾泻下来了,广袤的大地上一片汪洋,情形悽惨,可怕极了 。人民没有地方居住,有的爬上山去找洞窟藏身,有的在树梢上学鹊鸟一样做窠巢 。可怜的人们吃没吃的,住没住的,还要随时提防毒蛇猛兽的侵害,真是饑寒交迫,哀鸿遍野,人口一天天地减少 。做天子的尧,忧心如焚,就派鲧去治理洪水,鲧为人刚愎自用、任意妄为,从不接受民众意见 。在治水过程中,他採取填堵、打坝作埂的办法拦截洪水,结果洪水反而越涨越高 。就这样一治治了九年,劳民伤财,丝毫没有成就,终于失败,被尧在羽山(今江苏赣榆县西南)将他杀死 。到了舜做国君,就任命鲧的儿子禹去治理洪水,禹吸取他父亲鲧的失败教训把填堵的方法改为疏导的方法,结果成功了 。可是滔天的洪水泛滥了整个世界,要平息洪水,把人民从苦海中得到拯救,谈何容易,必须要有一大批能干善战的贤能之士才能胜任,因此禹求贤若渴,遍寻天下治水人才 。禹在治水中得到了一匹名叫“飞菟”的神马,一天能驰行三万里,能眼观万里之外的事物,还能说话,它告诉禹,在南方有一大部落名故鄣的地方,几年前它看到那里红光沖天,祥瑞徵象,此处必有治水能人,可以到那里去寻访治水人才 。于是禹骑着神马就来到了江南 。张渤出世张姓的始祖是张挥,孙名张秉,即张渤的父亲 。张秉曾跟随禹治水十年,跑遍了神州大地,奔波劳累,造福于民 。张秉为人忠厚,吃苦耐劳,深得大禹信赖 。由于忙于在各地治水,人到中年还无暇顾及成家,此事感动了天上的女娲,在他四十二岁时女娲送来了她身旁的侍女名张媪,即后来的祠山圣母 。一天,张秉在桐河之滨治水,忽见天边飘来一团五彩祥云,仙乐嘹亮旌幢翳天,前有鸾凤盘绕碧空,后有众仙子翩翩起舞,其中一位国色天仙的少女端坐在华丽的彩车中,张秉惊呆了 。仙女按下云头,上前拉着张秉的手说:“我名叫张媪,奉女娲娘娘懿旨,君治水劳苦功高,特派我下凡与你婚配,为你生子,以合张姓香火绵延,光宗耀祖 。”喜得张秉连连向天叩拜,感谢女娲娘娘的大恩大德,从此夫唱妇随,恩爱有加 。一年后的二月初八,张媪夜梦女娲来到床前,将一团血球扔向她怀里,哈哈大笑飘然而去 。此时只见一道白光闪过,接着霹雳一声,满室红光,芳香四溢,张媪醒来就生了一个胖胖的男婴 。此小儿宽额头,高鼻樑,英威奇特,见风就长,三天内就长成了九尺高的彪形大汉,能言善辩,聪慧敏捷,深知水火之道 。父母为他取名叫张渤,要他立志一生治水,造福人民 。此后,故鄣一带,经过张渤父子几年来的精心打造,把原来一片汪洋泽国治理好,变水害为水利,人民纷纷从洞穴和树梢窠巢中迁到了高岗和土坡上安家,过起农耕生活 。为把这一带变成五穀丰登的鱼米之乡,他们父子夜以继日地带领百姓们辛苦地战斗在治水工程的最前线 。大禹骑着神马,腾云驾雾,纵横驰骋,来到了洪水横流的工地,见一老一少两个巨人正在疏导江河 。禹王和张秉本是老熟人,久别重逢,格外亲切 。使禹王大为惊讶的是这位后生身材高大,神力无穷 。只见他正召集龙蛇水族,化成神兵天将,因山势走向,水流行径,从南至北,疏浚出了桐汭、无量溪河流,并打通了横亘在下游的狮子口,使水流经南漪湖直达长江 。他又摇身一变,成了位高大的巨人,一肩挑起了太首山、金龙山,将它们排列在上游和四周,哗哗的洪水,非常驯服地随着他指引的方向,向北奔去 。禹王想,这正是我要找的能人,经张秉介绍后,后生说:“这叫因势利导的疏导法 。”此法正与禹王倡导的治水办法相同,禹王连连称讚说:“英雄所见略同 。”禹王继续说:“我刚从防风国来(即德清县一带),防风王治水有方,他们那里水患平息,百姓安居乐业,你们这方圆数百里,可将各部落联盟起来,也可成立为国,以便统一协调治理水患 。”张渤说:“我们联盟为国后,要广施恩惠,以德治理和教化百姓 。”禹王大喜,连连称好:“你们这里就叫广德王国吧 。待洪水平息后,我将在涂山(即安徽怀远)会庥天下英雄,论功行赏 。现在防风王在东方治水,你们在南方治水,我在西北方治水,北方还缺治水能人,我将前往继续访贤 。”临别时禹王赠给了张渤神鞭,此鞭能赶山涉水,法力无边,要他竭心尽力,不畏艰险,为治理洪水再立新功 。太湖降蛟禹王西巡北去,张渤遵照禹王分工,日夜操劳,忙于现在的苏、浙、皖、赣、闽省一带治水工程,只见他手持神鞭将一座座高山赶到长江两岸,又用脚一蹬,神鞭一挥,出现了淮河流域 。长江、淮河的洪水很顺畅地流入了东海 。张渤不仅是治水能人,也是大孝子 。一天他乘空回广德王国探望双亲,此间他早已娶李氏为妻,生有儿女,正当全家团圆,享天伦之乐时,有甘、董二佐将来报,太湖出了狗头蛟,危害生灵,张渤立即带领甘、董二佐将,赶往太湖察看 。太湖坐落在无锡一带,他的下游有蠡湖,是无锡汇洪蓄水的天然水库 。连线太湖的出入方向又横堵着中犊山,极大地影响了它的调控能力 。每年雨季,太湖中住着的一个狗头蛟就兴风作浪,毁灭庄稼,摧毁房屋,沖毁良田,吞食牲畜,还袭击人类 。它还要无锡百姓每年奉送童男童女供它享用,弄得太湖两岸百姓纷纷逃离家园 。张渤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惩恶扬善,待到查明真相后,骑着“猪婆龙”,深入湖底,一把就揪出了隐藏很深的狗头蛟 。猪婆龙上前嘴一张,将狗头蛟就吞食了 。张渤神鞭一挥,飞沙走石,一下子打通了“犊山门”,疏通了“浦岭门”,使蠡湖和太湖水路畅通 。从此梁溪之畔的无锡,成为鸢飞鱼跃、五穀丰登的鱼米之乡 。为了纪念张渤为民除害和治水的无量功德,百姓们就建起了张王庙,俗称张元庵,又在太湖上以张渤之名建造了“渤公岛”,塑了张渤身跨猪婆龙英俊威武的神像 。每年二月初八,张渤的生日,百姓用白面做成肥狗,代替水怪,作为祭祀他的供品 。二月初八,张大帝吃冻狗肉,就成为无锡地区特有的气象谚语 。张渤治水被神化涂山庆功大会本来是个隆重的喜庆大会,由于禹王错杀了防风氏,遭到张渤和众诸侯的纷纷指责 。禹王自知理亏,为了平息众怒,只得为防风氏昭雪洗冤,并在他的封地(今德清县三合镇)立庙祭祀,世代绵延 。张渤从涂山回到广德王国后,专心致志于治理水患,教民农作,决心要把这块荒蛮之地,改造成富裕之乡 。除此他还在盱眙、温州、漳州、昌国(舟山)、湘阴一带,疏通江河,引水入海 。在漫长的治水过程中,勤劳贤淑的夫人李氏一直伴随着他,随着岁月的流逝,张渤虽已进入晚年,还是宝刀不老,雄心勃勃地要在广德开发“圣渎”工程 。一天他和夫人计议,意图自浙江长兴、安吉引苕溪、霅溪之水贯通广德 。途经孝丰、高峰、东亭,通无量溪到桐汭河,再经郎川,通南漪湖直达长江,即开闢一条杭嘉湖的长广运河水系 。它的建成,不仅可以宣洩洪水,还可收舟楫之利 。李夫人表示极力支持 。圣渎工程浩大,可谓是宏伟蓝图,壮志凌云 。张渤嘱夫人开工后不必再像以往那样辛苦,把饭送到前沿工地,就送到青林塘,饭送来后,以鸣鼓为号,闻鼓响即来用餐 。至今东亭水东桥还有一村名“挂鼓坛”,即李氏昔日送饭击鼓处 。有一天张渤因饭后遗饭于鼓上,第二天一群乌鸦啄食遗留饭粒致鼓响,张渤闻鼓声,忙来枫林,未见夫人送饭来,又急返工地,等到夫人真的送饭来,张渤闻鼓声,似以雀啄为误,而未前去 。眼看正午已过,夫人只得提着饭盒亲往前沿工地去了 。张渤本有善于变通之术,此时他正在驱使大小数千条猪婆龙驮泥拱土,开河筑湖,夫人见状大骇,惊叫一声,扔下饭盒就往回跑 。张渤变形未及,一路追赶,夫人气急败坏,隐于城东 。张渤恢复原形后,羞见夫人,就遁迹广德横山修炼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成土灰,英雄有志,岁月无情 。据《祠山志》载,张渤此后殁身于广德横山之顶石坛 。由于群龙无首,圣渎工程半途而废,涸为民田 。至今,在东亭仍有张渤开河十多里的“拖锹沖”遗蹟 。为了纪念张渤治水、造福百姓的功德,西汉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百姓们在横山上建造了第一座祠山殿昭德宫(见《祠山志》),广德城关东门亦建造了娘娘殿 。唐朝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京城大旱,唐明皇立坛祭雨而应,唐明皇封张渤为水部员外郎,封横山为祠山来纪念这位治水英雄 。从此,祠山就成了张渤的代名词,加之以后世代帝王的加封,张渤被神化了 。圣王垂範,世代景从,祠山神话,异彩耀光 。祠山菩萨、祠山大帝的历史神话就一直传到了今天 。娘娘米广德县山区盛产箬竹 。此竹竿虽不粗,但叶大而平韧,人们常用它来裹粽,故又叫粽叶 。箬竹结出的子很好看,一串串,一吊吊,形似麦穗,粒粒饱满,嗅之清香 。起初,人们不知它为何物,更不知它还可以代替粮食 。然而,是谁最先发现它能疗饥度荒的呢?是张渤的夫人李娘娘 。张渤来广德开凿运河时,李娘娘专门为其做饭,岂料这年久旱无雨,田里颗粒无收 。不仅百姓缺粮断炊,饿殍遍野,就连李娘娘也常因无米下锅而犯愁 。为使开河工程不受影响,李娘娘经常带领家人到处採挖野菜,煮熟之后为丈夫和民工充饥 。一天,她採挖野菜来到山中,猛然发现箬竹之上长出一吊吊类似麦穗的异物,她顺手摘下一粒放进嘴里,细嚼之后,不仅没有异味,而且清香可口,顿时喜出望外,立即吩咐家人採集许多带回家中 。经过一番清洗加工,煮熟之后,糍和和,香喷喷,与米饭几无二致 。也许是久未闻饭香之故,当夫人将“米饭”送到工地之时,大家又惊又喜,垂涎难抑 。于是,你一碗我一盆吃得捨不得放手 。正为粮荒忧愁的张渤尤其高兴,他一边吃一边夸奖道:“夫人,你为开河工程立了一大功!”李娘娘的重大发现不仅解决了工地上的燃眉之急,也给当地老百姓带来福音 。她吩咐家人将讯息四乡传播,并亲自带领乡邻上山採摘箬竹子 。有了箬竹子,老百姓得救了 。沉寂多日的村庄又升起了袅袅炊烟,许多因饥饿而濒于死亡的人又获得了生的希望 。后来老百姓为感谢李娘娘的功德,便将箬竹子命名为娘娘米 。箬竹子并非年年都有,据传,每逢大旱之年,它便开花结子 。究竟何因,笔者未作考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