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 山茶花( 五 )


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 山茶花

文章插图
山茶花盆栽山茶花盆子大小与苗木比例要适当 。所用盆土最好在园土中加入1/2~1/3经1年腐熟的切断松针 。于11月或翌年2~3月上盆,高温季节切忌上盆 。上盆后水要浇足,平时浇水要适量 。浇水量要随季节变化,清明前后植株进入生长萌发期,水量应逐渐增多,新梢停止生长后(约5月下旬)要适当控制浇水,以促进花芽分化 。6月是梅雨季节,应防积水 。夏季高温季节叶面蒸发量大,需叶面喷水,喷水宜在清晨或傍晚进行,切忌中午喷水 。冬季植株逐渐进人体眠,浇水次数宜相应减少 。切忌在高温烈日下浇冷水,以免引起根部不适应,而产生生理性的落叶现象 。气温高或大风天,叶面蒸发量大,应多浇水或喷水 。空气湿度大时,要减少浇水量 。如遇乾旱脱水,枝叶萎蔫,要立即将植、株置于阴处,浇透水,同时进行叶面喷水 。一般茶花大叶大花种和生长迅速的品种需水量大,应多浇水 。名贵品种如:十祥景、鸳凤冠、洒金宝珠、凤仙、绿珠球等水分蒸发量少,浇水过多会引起落叶、落蕾 。夏、秋高温季节要及时进行蔽荫降温 。冬季要採取防冻措施 。盆株在室内越冬,以保持3~4℃为宜,若温度超过16℃,就会促使提前发芽 。盆栽茶花的施肥、修剪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与露地栽培基本相同 。方法扦插繁殖以6月中旬和8月底左右最为适宜 。选树冠外部组织充实、叶片完整、叶芽饱满的当年生半熟枝为插条,长8~10厘米,先端留2片叶 。剪取时,基部儘可能带一点老枝,插后易形成愈伤组织,髮根快 。插条清晨剪下,要随剪随插,插入基质3厘米左右,扦插时要求叶片互相交接,插后用手指按实 。以浅插为好,这样透气,癒合生根快 。插床需遮荫,每天喷雾叶面,保持湿润,温度维持在20~25℃,插后约3周开始癒合,6周后生根 。当根长3~4厘米时移栽上盆 。扦插时使用0.4%~0.5%吲哚丁酸溶液浸蘸插条基部2~5秒,有明显促进生根的效果 。
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 山茶花

文章插图
山茶花嫁接繁殖常用于扦插生根困难或繁殖材料少的品种 。以5~6月、新梢已半质化时进行嫁接成活率最高,接活后萌芽抽梢快 。砧木以油茶为主,10月採种,冬季沙藏,翌年4月上旬播种,待苗长至4~5厘米,即可用于嫁接 。採用嫩枝劈接法,用刀片将芽砧的胚芽部分割除,在胚轴横切面的中心,沿髓心向上纵劈一刀,然后取山茶接穗一节,也将节下基部削成正楔形,立即将削好的接穗插入砧木裂口的底部,对準两边的形成层,用棉线缚扎,套上清洁的塑胶口袋 。约40天后去除口袋,60天左右才能萌芽抽梢 。压条繁殖梅雨季选用健壮1年生枝条,离顶端20厘米处,行环状剥皮,宽1厘米,用腐叶土缚上后包以塑胶薄膜,约60天后生根,剪下可直接盆栽,成活率高 。
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 山茶花

文章插图
山茶花播种繁殖适用于单瓣或半重瓣品种 。种子10月中旬成熟,即可播种 。以浅播为好,用蛭石作基质,覆盖6毫米,室温21℃,每晚照光10小时,能促进种子萌发,播后15天开始萌发,30天内苗高达到8厘米,幼苗具2~3片叶时移栽 。组培繁殖外植体常用实生苗,经常规消毒后切成1厘米长接种在添加激动素1毫克/升、6-苄氨基腺嘌呤1毫克/升和吲哚乙酸0.1毫克/升的MS培养基上,经4周培养只形成愈伤组织,而不形成芽 。再转移到新的培养基后,开始形成4厘米的单个枝条,然后在吲哚丁酸0.5毫克/升溶液中浸泡20分钟,再转移到1/2MS培养基上,4周后长根 。在长根培养基上生长8周后将苗移栽到装有珍珠岩和泥炭的盆中 。病虫防治常见病害常见有茶花炭疽病、茶花饼病;常见虫害有红蜘蛛及介壳虫类 。山茶在室内、大棚栽培时,如通风不好,易受红蜘蛛、介壳虫危害,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杀防治或洗刷乾净 。梅雨季节空气湿度大,常发生炭疽病危害,可用等量式波尔多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防治 。山茶花的叶尖或叶缘出现半圆形或不规则褐色病斑,大量落叶,甚至全株死亡,是受真菌侵害所致,常见的有:褐斑病初期在叶正面形成许多褐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成为半圆形、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大斑,最后会变成银灰色,并轮生或散生许多黑色小粒点,病斑与正常组织间界限明显 。赤斑病初期为淡褐色小斑点,而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赤褐色病斑,但病斑上没有小粒点;斑缘微隆起,色泽较深,与正常组织界限明显 。此病在江、浙一带及滇、川、湘等地均有发生,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甚至整株死亡 。此外,还有炭疽病菌引起的山茶花炭疽病,亦多发生于叶缘处,病斑的形状、色泽与上述叶斑真菌引起的叶斑病基本相似,但炭疽病特有的典型症状是病斑在湿度较大时有谈红色粘稠物产生,这一点可区别于其他病斑 。还有的真菌侵害山茶花的叶面、嫩叶、嫩梢,但病斑发生部位、形状及色泽有明显不同,其防治方法一样 。以上病害,主要是在高温高湿情况下,山茶花植株的抗病力降低,受真菌侵害而引起,也会在低温多雨或高温乾燥、以及通风不良或有日灼斑植株的伤口上产生,一般在夏、秋季节容易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