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雍正为何对年羹尧由爱转恨?

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对年羹尧这个角色印象深刻 。他野心勃勃,他心机深厚 。最后被雍正赐* 。那么,真实历史上的雍正和年羹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近年来,雍正皇帝的手诏不断留出,大家纷纷表示,这位皇帝在诏书里不说*话,表现真性情,实在是太大白话了,比如: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 。勉之!好事好事!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
网络配图
而他和自己喜爱的臣子的信件来往更是如此,比如他对年羹尧:从来君臣之遇合私意相得者有之,但未必得如我二人之人耳 。总之,我二人做个千古君臣知遇榜样,令天下后世钦慕流诞就是矣 。
年羹尧的最后下场 却是被赐*
但年羹尧的最后下场,却是被赐* 。
原因是什么呢?
一般很多人会说这是因为年羹尧尾巴翘了,在领导面前耍威风,但我觉得,未必如此 。这里从他们的个人成长和性格来简单分析看看 。
首先,年羹尧并不是个单纯的武将,
年羹尧并不是个单纯的武将
他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排名是第218名,却授职翰林院检讨 。
这个已经不一般了,因为并不是所有进士出来都有*做的,不少人只能等着看有没有空缺, 而翰林院是什么地方?那是进士中的最好前途的地方,可以说进翰林院的进士,都是高*的候选人 。本来按照年羹尧的名次,其实是很难进去翰林院的 。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年羹尧迁内阁学士,不久升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 。据清人所着的《永宪录》记载,这时的年羹尧还不到30岁 。30岁不到的省级干部,这个速度简直是*场小说里的男主角版,如果不是来自皇室的青睐,仅凭个人才能功绩是不可想象的 。然后他逐渐涉及*事 。先是为平定准噶尔战争中,保障*需立功,升为四川总督*事政治一把抓,1721年再升为川陕总督,成为西陲的重臣要员 。在青海地方叛乱用*事政治手段并用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 。1722年十一月,康熙突然突然*逝,雍正快速结位,然后把自己最大的皇位竞争者 十四阿哥抚远大将*胤被召回北京,解除兵权幽禁起来 。年羹尧受命执掌*务 。后来继承了抚远大将*的名位 。
网络配图
年羹尧做为出身雍正的近臣班底,被雍正看作心腹,人称“内有隆科多,外有年羹尧” 。但其实他毕竟做了十几年的重臣,对于*事政治的浸多年,自然很难做到一心不改 。
据说他行*青海期间,有次夜间扎营休息,西方突然出现一股大风,他马上警觉要全*戒备,说西方有一处森林,这风不是自然之风,而是鸟群被惊动飞起导致 。后来果然是敌人来袭 。
这故事说明了他的性格:见微识着,凡事未雨绸缪 。
见微识着 凡事未雨绸缪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像传说中的犯下那么愚蠢的 “骄横跋扈,擅作威福、贪赃枉法”的罪?
要知道在古代等级社会中,身处高位的大将*,如果不表现得骄横跋扈一点,反倒是让人怀疑自己信心不足了 。
只要忠诚不怀二心,再跋扈也是小问题 。至于贪赃受贿这种小问题,读多了历史的人才知道,手掌重权,不贪财的人才会真正被皇帝忌讳!
我认为他真正的原因,是二条:
一条是:年羹尧掌握有雍正的阴私,他受雍正帝指使,拥兵威慑在四川的皇十四子胤,使其无法兴兵争位 。
雍正帝登基之初,对年羹尧大加恩赏,实际上是故意讨好内心提防的举动,比如雍正还要求历代皇子皇孙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否则便不是他的子孙臣民了: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 。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 。雍正帝登基之初 对年羹尧大加恩赏年羹尧听到这话,恐怕觉得还不如平时受斥骂的好,领导的夸奖过了份,就该想想,这到底是夸奖呢?还是提防?二条是:年羹尧私下和雍正的政敌九皇子允之间通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