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

文章插图
交通事故责任【交通事故责任】交通事故责任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规、规章或存在过错行为,造成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所应承担的责任 。
基本介绍中文名:交通事故责任
属性:名词
分类:行为责任 路权原则等
概念:认定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认定原则一、行为责任原则二、因果关係原则三、路权原则四、安全原则五、结果责任原则六、事故认定书审查原则交通事故责任交通事故责任,是公安交管部门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是否具有交通违法行为、其交通违法行为与交通事故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係等客观情况认定当事人的过错责任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原则(一)行为责任原则如果当事人对某一起交通事故负有责任,则必定因其由行为引起,没有实施行为的当事人不负事故责任 。交通事故认定是确定当事人行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程度的技术认定,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应实事求是地表述当事人行为在事故中所起作用的程度,不须考虑法律责任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公 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确定当事人的责任”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过错认定原则 。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即指有因果关係的行为在事故中的所起的作用;过错的严重程度 。其中“过错的严重程度”是以“当事人的行为”为前提的 。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先看“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然后,确定该行为过错的严重程度” 。(二)因果关係原则根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式规定》第四十五条第一款的规定,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必须认定哪些行为在事故中起作用及作用的大小 。关于那些行为在事故中起作用,与事故有直接因果关係的行为才起作用 。1、 因果关係原则当事人存在有违法行为,是否一定在事故中起作用,违法的严重程度与在事故中的作用并不成“正比”,有些行为并不违法,但在事故中也起到了作用,也有些违法行为很严重,但在事故中并未起作用 。行为与该事故的发生没有因果关係,也没有加重事故后果 。同样,交通事故当事人的某些违法行为也不一定是导致事故的原因 。要确定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责任,其行为必须与事故有因果关係 。交通事故认定是技术认定,在确定行为与事故因果关係时,只需要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是否事实上属于事故的原因即可 。事实上原因的检验方法,可以借鉴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係理论,採取必要条件规则 。按照必要条件规则,凡构成后果发生之必要条件的情况,均为事实上的原因 。其检验方法有:第一、“如果没有”检验法,即:如果没有行为人的行为,交通事故及损害结果仍会发生,行为人的行为就不是事故的原因;反之,如果没有行为或事件的出现,就不会有损害事实的发生 。行为或事件是交通事故发生的必要条件,凡属于损害事实发生的必要条件的行为或事件均系事实因果关係中的原因 。第二、剔除法,即:如果将行为人的行为从交通事故事实中剔除出去,事故仍会按原来的因果序列和方式发生,则行为人的行为与事故的发生和损害结果之间没有因果关係;反之,则构成事实上原因 。第三、代换法,即:如果把行为人的行为换成一个无过错的行为,或者把他的不作为换成一个适当的作为以后,交通事故及损害结果仍然会发生,则行为人原来的行为就不是事故发生的原因;反之则构成事实上的原因 。必要条件规则最显着的缺点是“即使行为不发生,结果无论如何都会发生,那幺行为就不是结果的事实原因 。”这源于由果追因的思维逻辑 。第四、因果关係的推定规则 。在某些情况下,运用通常的规则无法证实事实因果关係,法律规定了特殊的认定规则,这里包括因果关係的推定规则 。该规则要求责任人举证证明应当由其承担责任的行为或事件不是造成损害结果发生的原因,如果不能举证的,则认定有事实上的因果关係 。的规定也是採用了因果关係的推定规则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认为“…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採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 。除了能够证明损害是由于受害人自己故意造成的,否则就认为行为与结果具有因果关係,侵权人或相关事件及行为的责任人即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直接原因原则行为人的行为是实实在在地足以引起交通事故及损害后果发生的因素,它就构成事实上原因,即直接原因 。交通事故认定作为技术认定,应载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交通事故认定只是证据之一,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时,应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认定直接行为人的责任,而不须考虑应承担相关法律责任人的事故责任 。(三)路权原则路权原则即各行其道原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行;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全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 。各行其道原则是交通安全的重要保证,是交通参与者参与交通的基本原则 。现代化交通设施给所有的交通参与者规定了各自的通行路线,行人、不同类型的非机动车和机动车都有各自规定的通行路线 。然而,在当前的交通环境中,极少有绝对的“专用道路”,“借道通行”必然存在 。在强调交通参与者各行其道的同时,也要规範交通参与者使用非其法定优先使用道路的行为,即“借道通行”的行为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期限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製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 。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 。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内容:1、 除未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 车辆的或者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以外,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以下内容(1)交通事故当事人、车辆、道路和交通环境的基本情况;(2)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3)交通事故证据及形成原因的分析;(4)当事人导致交通事故的过错及责任或者意外原因 。2、未查获交通肇事逃逸人和车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当事人要求出具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在接到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当事人的书面申请后十日内製作交通事故认定书,载明交通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受害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有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的责任;无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确定受害人无责任 。并送达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当事人 。3、对无法查证交通事故事实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製作交通事故认定书,载明交通事故发生的时 间、地点、当事人情况及调查得到的事实,分别送达当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