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和社


知和社

文章插图
知和社【知和社】知和社 , 是复旦大学一个以社会性别为主题的学术类社团 , 宗旨为从社会性别角度出发 , 为协助塑造一个更和谐包容的校园环境乃至社会环境 , 做出学生能做的一份努力 。
基本介绍中文名:知和社
外文名:Zhihe Society
成立时间:2005年6月
地点:复旦大学
性质:以社会性别为主题的学生社团
社员数目:100左右
成立目的知和社成立于2005年6月 , 正是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孙中欣老师开设本科生选修课程《同性恋研究》的时候 。作为全国大学第一个以社会性别为主题的学生社团 , 知和社成立之初的目的 , 一方面是想集合对社会性别议题感兴趣的同学们 , 大家一起讨论 , 交换想法和学习资源 , 另一方面就是想配契约性恋课程的公众教育作用 , 藉助同性恋研究课程所引起的校园关注 , 以社团的形式在校园内进行公开活动 , 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去了解和接触那些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弱势群体 ,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公益活动之中 。我们关注女性主义 , 各种形式的家庭暴力和对女性暴力 , 同性恋/双性恋 , 性别理论 , 男性关怀等等诸多与社会性别有关的问题 。社团成立时的几位核心骨干同学 , 都参加了《阴道独白》复旦中文版的演出 。《阴道独白》是一部女性主义先锋话剧 , 它的主题是女性主义的 , 所以从这时起 , 《阴道独白》的排演就成为了知和社活动的重要内容 。社团活动知和社的社员稳定在100人左右 , 核心社员大概七到八人 。每周二下午 , 社员们就会聚在复旦校园里一个名为“大家沙龙”的咖啡馆 , 几杯咖啡 , 舒服的沙发椅 , 度过属于他们的圈子时光 。话题天南地北 , 但都与性别文化相关:处女膜情结、性产业工作者、多元性别论、跨性别讨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等等 。每次讨论都由一个核心社员来设计引导 , 先做一些基本知识的普及 , 再附上相关文化产品的介绍 , 比如书籍、电影 , 最后是大家分享各自的经历 。真正让知和社香透墙外的是一幕戏:《阴道独白》 。在知和社初建之时 , 《阴道独白》已在复旦走过自己的十个春秋 。2003年 , 一名哈佛女生 , 来复旦交流时 , 带着一群留学生 , 排练了正风靡美国高校的《阴道独白》 。2004年5月 , 《阴道独白》第一次正式在复旦上演 。多功能厅100多平方米的空间挤进了300多位观众 , 演出取得巨大成功 。社会学系研究生吴筱燕挤在人群里 , 看完了整部剧 。之后的她 , 不仅成为《阴道独白》剧组的主力演员 , 还成为知和社的核心社员 , 正是她串起了这部剧、这个社 。真正以知和社的名义排演《阴道独白》 , 已经是2006年了 , 此后每年5月 , 《阴道独白》的上演 , 总是人山人海 , 仿佛成了一个固定节日——这幕戏是比它的生产者更驰名的产品 。《阴道独白》原来是部女权主义作品 。知和社对其进行了改造 , 加入同性恋的元素 。在今年上演的《阴道独白》十二幕剧中 , 第九幕“女人和女人”讲的就是女同性恋 。戏中 , 两个女人各自交错着独白 , 展示她们从相识到相互爱慕 , 从犹豫逃避到坦然相恋的真实心路历程 。“爱让我们选择了对方 , 我们的爱 , 无需逞强 , 无关性别 。”最后一句台词引来全场掌声 。“我们就是正常的人 , 只是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 。不需要特别关注 , 也不需要区别对待 。”曾经的知和社社员高远表示 。2005年进入复旦的高远 , 在知和社一呆就是四年 , 也帮《阴道独白》剧组打杂了四年 。在学校里 , 他从不介意公开自己的“同志”身份 , 在大二时 , 他就向辅导员“出柜” , 毕业游时 , 更向全班“出柜” , 现在在公司里 , 依然如此 。“这是一种选择 , 这种选择不仅可以解放女性 , 也能解放男性 , 达到两性的和谐 。这也许是性别文化急需普及的原因 , 也是知和社存在的意义 。”高远说 。除了公演话剧《阴道独白》 , 知和社还有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讲座 。知和社时常邀请港台和海外专家学者来校讲性 。“法律视野下的同性恋生存状况”、“国际舞台上同志运动的发展”、“公共卫生视角下的同志问题”、“倾听拉拉的世界”等等 。讲座名称里如有提及“同性恋” , 就一定会套上“法律视野”、“公共卫生视角”等学术帽子 , 或用“同志”“性少数群体”等辞彙代替“同性恋” , 让题目看起来不那幺“敏感” 。低调是历任社长传下来的潜规则 。社团成立之初 , 王勰愉说他几乎不接受媒体採访 。“我们不想办一两年轰轰烈烈 , 然后死掉 。只想一年一年做一点实事 。”“我们不为出名 , 只为公益 , 更愿意踏踏实实做事 , 把想表达的观念和想普及的知识让更多人知道就好 , 毕竟即使是国内的学术界 , 关注性别文化这块也是很少的 。”王勰愉创社时 , 对社团的定位就很清晰 , 深谙游戏规则的他时常告诫后人“一切活动都要维护学校形象 , 活动的目的只是公益” 。低调并不妨碍讲座的热闹 。“我们的讲座反响一般都很大 , 几乎场场爆满 , 有时候窗外都站满了人 。”陈瑜回忆 。她在做社长时 , 请来曾编着过《春光乍泄:百部同志电影全记录》的“同志”影人范坡坡 。范坡坡为观众播放了他拍摄的一部纪录片《新前门大街》 , 两男两女选择在情人节那天 , 在北京前门大街上举行婚礼 , 却是男生和男生、女生和女生的婚礼 。新人身穿礼服 , 向路人宣布他们结婚的喜讯 , 摄像机记录路人的反应 。在王勰愉看来 , 这幺多年社团能坚持下来 , “和复旦自由开放的氛围有很大关係 , 和复旦人多怀抱理想也有关 。做这种公益的东西 , 没有点理想主义情怀支撑着 , 坚持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