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丨人与鸟,成为最好的邻居 世界之最潮

人与鸟,成为最好的邻居
半月谈采访人员 罗奇 魏梦佳 程云杰
每年有数十亿只候鸟进行洲际迁飞 。全球9条候鸟迁飞通道中,有4条途经中国 。在关乎全球候鸟种群生存与繁衍的重要迁飞通道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命运与共之心、生态创新之智爱鸟护鸟,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
建设“候鸟友好城市”
1870年,一名英国科学家首次在北京发现雨燕标本,并将这种翅膀狭长酷似镰刀的鸟命名为“北京雨燕”,使它成为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 。
北京雨燕是北京的“形象大使”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妮妮”的原型就是北京雨燕 。清晨或傍晚,雨燕成群结队,或在北海湖面低飞,或在红墙碧瓦穿行,成为夏季古都北京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
北京雨燕
除了北京雨燕,每年春季,还有灰鹤、黑鹳、银鸥等大量候鸟从南途经北京向北迁徙 。
半月谈采访人员在调研采访时发现,有不少建筑在设计之初就已将鸟类保护融入其中 。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博物馆是一座典型的鸟类友好型建筑 。与普通建筑不同,这座建筑有多处间隙可供鸟类筑巢,玻璃幕墙还特意采用了鸟类视觉更为敏感的网格状设计,能有效防止鸟撞 。
在北京的公园,人工鸟窝或人工饲养台随处可见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还特地建立了“雨燕塔”,为往来的雨燕提供人造的筑巢孵化空间 。
北海志愿者做雨燕调查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供图
北京开展的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有效提升了山区森林质量,恢复了湿地生态系统,为城市中的小型野生动物栖息繁衍创造了良好环境 。截至2022年底,北京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4.8%,过去5年间累计恢复建设湿地1.02万公顷 。
2017年以来,北京在多个城市中心区建设“近自然”特色的城市森林56处,营建人造灌木丛和生态岛等,为鸟类提供必要的栖息地、食物和水源 。
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的志愿者们发现,在立交桥缝隙和摩天大楼中建立“新家”的雨燕越来越多 。“雨燕正在逐渐适应北京的都市生活 。”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北海公园观察点组长张丽婷说 。
今年4月,中国各地陆续开展“爱鸟周”活动 。一些民间组织和团体积极为民众科普鸟类知识,提高人们对鸟类栖息地的保护意识 。
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贾亦飞表示,随着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增强,“希望在未来的城市里,人与鸟类能够成为最好的邻居,能够更和谐地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 。
让候鸟家园重焕生机
鸟类迁徙是一个漫长而危险的过程,迁飞距离往往长达数千公里 。对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来说,中国东部广袤的滨海滩涂与湿地是重要的越冬地和能量补给站 。
每年10月到次年4月,黑脸琵鹭会与数以万计的候鸟一道,云集在福建福宁湾、罗源湾等滩涂湿地 。
“以前几乎很难见到黑脸琵鹭,但现在每年都会出现,而且数量基本都稳定在上百只 。”福建资深观鸟人郑智武说,湿地环境逐年好转,珍稀鸟类也成了常客 。
半月谈采访人员在罗源湾看到,万亩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在海风的吹拂下形成阵阵绿浪,将鸟类栖息的滩涂与当地居民的活动区域间隔开,大大减少了人类活动对候鸟的影响 。
罗源湾附近居民于孙李告诉半月谈采访人员,当地村民祖祖辈辈靠海吃海,水产养殖是主要产业 。但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投放、人类活动都曾对水鸟栖息产生影响,生态平衡一度遭到破坏 。
建设“候鸟友好城市”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