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嵩之统治“专”,因而招来广泛的不满,而且在很多大臣眼里史嵩之独相期间也并无什麼实绩,却自恃边功,骄狂日盛 。於是许多老臣都来劝谏,有的甚至冒著生命危险 。虞复上表《爱养根本之说》,极力反对史嵩之的独断专行,结果也被降职任都郎* 。李昴英就写了一篇《论史丞相疏》上奏皇帝,揭露史嵩之 。一开始,皇帝没有理会,李昴英表示“一身祸福所不暇计”,屡屡痛陈史嵩之,直至皇帝迫于舆论的压力要罢免史嵩之 。
父忧离职
淳祐四年九月,嵩之的父亲*故,但他却贪恋权位(应当说他的确还想有一番作为),不肯守孝,竟援引战时特例:马光祖未卒哭,起为淮东总领,许堪未终丧制,起为镇江守臣 。企图自我起复 。结果自然引来了一片反对声,老家四明,当时流传著这样十七字说:“光祖做总领,许堪为守臣,丞相要复起援例 。”临安太学生黄恺伯、金九万、孙翼凤等百四十四人,武学生翁日善等六十七人,京学生刘时举、王元野、黄道等九十四人,宗学生与寰等三十四人,建昌*学教授卢钺等人都上书论嵩之不当起复,指责他席宠怙势,殄灭天良,“心术不正,行踪诡秘,力主和议,瓦解斗志,窃据宰位,处心积虑,居心叵测” 。他们对史嵩之的统治“专”愤愤不平,现在终於找到了宣洩不满的机会,於是导致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风波,而且这场风波越闹越大 。
而理宗呢,则在排除万难,努力起用史嵩之,这里可能有感激史弥远的因素,但更多的自然是史嵩之非凡才能的因素 。平心而论起复史嵩之出于理宗的内心,他与徐元杰有一段私下对白:上问:“史嵩之起复如何?”奏云:“陛下以为如何?”上曰:“从权尔 。”奏云:“此命出於陛下之心乎?出於大臣之心乎?”上曰:“出於朕意,朕以国家多事,用祖宗典故起之 。三学生上书,卿曾见否?”奏云:“闻有此书,尚未之见 。”上曰:“人言太甚 。”上曰:“朕自当优容之,但边事亦罕有熟者,史嵩之久在边间,是以起复 。”这段对白说明了一切,理宗需要史嵩之,边间需要史嵩之,也充分说明史嵩之当初选择襄阳为*是何等的聪明 。
可惜当时的人文环境都不利于史嵩之,史嵩之太缺乏人缘了 。朝中反对他的大臣借此起复发起的一场攻讦运动,其规模之大、语言之激烈都是宋代历史上罕见的 。最终连史嵩之的侄子史璟卿都站出来指责他 。
璟卿书谏说:“伯父秉天下之大政,必办天下之大事;膺天下之大任,必能成天下之大功 。比所行浸不克终,用人之法,不待举削而改*者有之,谴责未几而旋蒙叙理者有之,丁难未几而遽被起复者有之 。借曰有非常之才,有不次之除,醲恩异赏,所以收拾人才,而不知斯人者果能运筹帷幄、献六奇之策而得之乎?抑亦献赂幕宾而得之乎?果能驰身鞍马,效一战之勇而得之乎?抑亦效颦奴仆而得之乎?徒闻包苴公行,政出多门,便嬖私昵,狼狈万状,祖宗格法,坏于今日也 。
自开督府,东南民力,困于供需,州县仓卒,匮于应办,辇金帛,挽刍粟,络绎道路,曰一则督府,二则督府,不知所干者何事?所成者何功!近闻蜀川不守,议者多归退师于鄂之失 。何者?分戍列屯,备边御戎,首尾相援,如常山之蛇 。维扬则有赵葵,庐江则有杜伯虎,金陵则有别之杰 。为督府者,宜据鄂渚形势之地,西可以援蜀,东可以援淮,北可以镇荆湖 。不此之图,尽损藩篱,深入堂奥,伯父谋身自固之计则安,其如天下苍生何!
是以饥民叛将,乘虚捣危,侵轶于沅、湘,摇汤于鼎、澧 。为江陵之势苟孤,则武昌之势未易守;荆湖之路稍警,则江、浙之诸郡焉得高枕而卧?况降失信,则前日彻疆之计不可复用矣;内地失护,则前日清野之策不可复施矣 。此隙一开,东南生灵特几上之肉耳 。则宋室南渡之疆土,恶能保其金瓯之无阙也 。盍早为之图,上以宽九重宵旰之忧,下以慰双亲朝夕之望 。不然,师老财殚,绩用不成,主忧臣辱,公论不容 。万一不畏强御之士,绳以《春秋》之法,声其讨罪不效之咎,当此之时,虽优游菽水之养,其可得乎?异日国史载之,不得齿于赵普开国勋臣之列,而乃厕于蔡京误国乱臣之后,遗臭万年,果何面目见我祖于地下乎?人谓祸起萧墙,危如朝露,此愚所痛心疾首为伯父苦口极言 。
- 这位大臣多次染指皇帝的女人,皇帝为什么没有他?
- 南宋人春节礼单中为何没有名酒:名酒都在何处?
- 岳飞另一面:南宋的地主要佃户每年交租上万斗
- 唐朝死了一个大臣李世民竟然死活都要去哭灵
- 后人对清朝大臣张廷玉的历史评价是怎么样的
- 南宋大臣史浩的作品史浩的著作有哪些
- 南宋:中国历史中的辉煌与挑战 中国历史之最大全常识
- 从晚晴大臣李鸿章卖国看大清国民爱国意识
- 晚清津门官场地震:主和派大臣被大范围贬斥
- 汉武帝尸体遭曝晒:只因为大臣胆小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