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给唐朝备下了百年口粮,不然哪有什么贞观之治( 二 )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大唐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可能达到隋开皇年间的百分之五十,而这就意味着,隋帝国时代已经为他们准备了足足一百年的粮食--大唐帝国不过是一只趴在米缸上的特大号老鼠,等把这些粮食全都吃光光,帝国也就稀哩哗啦分崩离析了 。
总而言之,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偷偷的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没任何关系,任何人,哪怕是让隋炀帝再回来,也同样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的社会福利 。
这段话的另一个意思是说:人民的福祉与帝王的基业没得丝毫关系,而只与人口的数量成反比,人口越多,资源越是紧缺,就越是没得法子“之治”,而通过战争的手段将人口削减到一个理性的数字之后,“之治”就自然而然的到来了 。
网络配图
所以帝王的历史价值,不过是穷兵黔武,想出最精妙的法子,砍光过于膨胀的人口而已 。
单只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世民他还算是称职的 。
然而话又说回来,既然贞观之治这里压根不需要李世民,那么李世民他又活个什么劲呢?
这个答案,伴随着徐小妹的身世之谜,于贞观二十四年脱颖而出 。
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绩一直为后世所传颂 。唐太宗即位后,因亲眼目睹隋朝的兴亡,所以常用隋炀帝作为反面教材,来警诫自己及下属 。他像孟子一样,把人民和君主的关系比作水与舟,认识到“水则载舟,亦则覆舟”,因此留心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他唯才是举,不计出身,不问恩怨 。在文臣武将之中,魏徵当过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旧臣,曾议请谋太宗;尉迟恭做过铁匠,又是降将,但都受到重用 。太宗鼓励臣下直谏,魏徵前后谏事二百余件,直陈其过,太宗多克己接纳,或择善而从 。魏徵*后,太宗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徵逝,朕亡一镜矣 。”
太宗在经济上特别关注农业生产,实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去奢省费,轻徭薄赋”,使人民衣食有余,安居乐业 。在文化方面,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 。此外,太宗又屡次对外用兵,经略四方,平东突厥、定薛延陀、征高句丽、联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国威远播四方 。太宗则被西北诸国尊为“天可汗”,成为当时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 。
总之,在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
【隋朝给唐朝备下了百年口粮,不然哪有什么贞观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