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安三万里》看1000年前的中国“顶级天团” 唐朝的中国之最( 二 )


但说实话,现实历史中的李白,还真就是这个样子 。
学者熊逸就评价说:“诗中的李白和现实中的李白,要多矛盾就有多矛盾 。终其一生,李白都在现实中苦苦追寻名利,又在诗中呐喊‘我不在乎’,假惺惺 。然而谁又不是这样呢?”
李白最大的问题,是自己的认知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
李白当然才华横溢,但他全部的技能点都点在了诗词歌赋上 。而在为人处世、审时度势上,尤其是在他心心念念的政治*事才华上,他几乎就是一个白痴 。
在李白的自我定位中,写诗并不是头等大事,做侠客和纵横家才是 。他的偶像是姜太公、管仲、鲁仲连 。
他想要的是像鲁仲连那样,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周旋于列国之间,解国家于倒悬 。然后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
李白总觉得,他满腹的才华就差一个赏识他的明主 。而为了达到目的,他便写一些诗歌文章歌颂各种达*显贵,希望得到引荐 。
说实话,这种自我推销在当年不算丢人,高适和杜甫也没少干 。这在当时叫做“干谒” 。
因为唐代的科举还没有形成标准化考试,达*显贵的推荐占了很重的分量 。更别说像李白这种商人出身无法参加科举,只能走“保送”路线的人 。
可问题在于,尽管有求于人,李白却又低不下他高贵的头颅 。那些歌功颂德的诗歌,写得都非常不走心,以至于被他歌颂的人时常都感到尴尬 。
就像动画片里李白自己说的,他竭尽所能写诗歌颂杨贵妃,可杨贵妃却觉得李白是在讽刺她 。
而唐明皇给他招进翰林院,恐怕也不是看中了他的政治才华 。最后的结果就只能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
除了拍马屁拍得极其别扭之外,李白在选边站队的时候更是把自己的政治白痴展现得淋漓尽致 。
那边安禄山打着清君侧、诛杀杨国忠的旗号都要杀进长安了 。这边李白竟然还在给杨国忠唱赞歌 。
而他人生中最大的败笔,就是卷入了永王叛乱 。在动画片里,高适仅凭着永王的进*路线就判断这人难成大事 。
可李白完全看不出来,永王三顾茅庐让他以为终于得遇明主,结果连写十一篇《永王东巡歌》来给永王叛乱背书,简直是生怕自己“附逆”的身份坐不实 。
要知道,就连投降了安禄山的王维都知道偷偷写几首诗表达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 。而李白选择跟着永王一条道走到黑 。
所以,动画片并没有丑化李白 。李白的心智不是一般的幼稚,政治觉悟不是一般的差 。然而正因为这至*都是少年的中二*,才兑现了他伟大的诗歌才华 。
要知道,李白最好的诗,都不是他冷静理智的时候创作的 。就像那首“喝完一杯还有三杯”的《将进酒》,不就是被开除之后发牢*吗?只因为他太有才,结果“把满腹牢*倾诉成了巅峰级的语言艺术” 。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杜甫的这句诗,写出了李白性格与才华之间的巨大反差 。但正像熊逸所言:“重大的人格缺陷造就极致的诗人 。”不光李白如此,杜甫亦如此,拜伦和雪莱同样如此 。
而随着时间推移,诗人们的个性和选择都湮没在历史中,唯有他们的诗歌,穿越时间长河,抵达我们面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
其实相比之下,动画片中的高适却被大大地美化了 。历史上高适并没有救过郭子仪,那是李白独自救的 。高适也没有为李白求过情,那是郭子仪求的 。
而最终击败吐蕃,解长安之围的也不是高适 。《新唐书》记载:广德元年,吐蕃取陇右,适率兵出南鄙,欲牵制其力,既无功,遂亡松、维二州及云山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