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诊


腹诊

文章插图
腹诊【腹诊】指中医用手触摸按压患者腹部,了解腹内脏腑异常变化和全身状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 。属于按诊範畴 。其临床目的,在于了解腹部皮肤凉热、腹壁肌肉软硬度、腹部胀满、压痛、肿块等情况,以及脐间动气(脐周动脉搏动)充盛与否,为疾病的辨证分析提供依据 。
基本介绍中文名:腹诊
外文名:Abdominal diagnosis
拼音:fù zhěn
分类:中医学
理论形成基本雏形在《素问》、《灵枢》、《难经》三部经典着作有关篇章中,可以看到腹诊理论形成的基本雏形,它提出了腹诊机理、腹诊分位、切腹定病、辨别虚实寒热、预测预后、针刺疗法等内容,为中医腹诊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仲景运用秦汉以前《内经》、《难经》认识疾病的唯物思想创立的望、闻、问、切四诊中,尤其重视腹诊,探究腹证,使腹诊的证和治合为一体,形成诊疗体系 。分为心下、胸胁、脐上、脐下、小腹等腹诊部位,将诊疗所得腹证而创立专名,如心下痞、心下满、心下悸、心下支结、少腹满、少腹肿痞、少腹急结、胸胁苦满、胁下硬满等 。每一腹证,都有对应的方剂治疗 。如《伤寒论》:“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又如《伤寒论》:“心下痞,按之濡,其脉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再如痞证,用泻心诸剂;胸胁苦满,用柴胡诸剂;腹满痞坚,用承气类方 。又根据腹证程度不同,兼证不一,又可具体到类方中的某一方剂 。以痞证而言,心下痞硬,实者兼胃中不和,用生姜泻心汤;兼心烦、下利,用甘草泻心汤;兼吐利交作用半夏泻心汤;兼噫气不除,用旋覆代赭汤 。这样证治相应,方证相合,简化了临床思维过程,节省了诊疗时间 。证有客观标準,剂有对应之方,疗效有桴鼓之应 。理论根据腹部在人体属阴,内藏脾、胃、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脏腑 。腹部一般分为心下、胃脘、大腹、小腹、少腹五部分 。剑突下方为心下,上腹部相当于胃脘,脐周为大腹,下腹部为小腹,小腹两侧为少腹 。心下、胃脘、大腹部位,又名中焦,内居脾、胃;小腹、少腹部位又名下焦,内居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 。由于各脏腑之气都聚于腹,并通过经络沟通、气血运行充养腹部内外,因此加强了腹部肌肤和内脏的联繫 。各脏腑在腹内的分布与腹外相对应,加上经络内外循行联络,所以若脏腑经络发生病变,必然反映于腹外一定部位,并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体徵 。故腹诊可以判断脏腑病变和全身状况 。方法腹诊时,让患者排空二便后仰卧于床上,两手放在身体两侧,头部垫起,大致与身体呈一平面,袒露胸腹,全身放鬆,体态自然 。待情绪安定后,先观察患者腹外有无异常变化,然后,用触、摸、按(见切诊)三种方法,自上而下,先左后右,由轻到重按切腹部 。基本内容腹诊主要了解凉热、软硬度、胀满、肿块、压痛等情况 。①诊腹部皮肤凉热 。触摸腹部皮肤凉热,可辨别病证的寒热虚实 。按之不温或冷,为寒证,喜暖手按抚,为虚寒证;按之热甚而灼手,为热证,喜冷物按放,为实热证 。按之灼热,为里热内伏;按之不热而脉数,是表证 。热退后,腹部按之仍热,为热邪未尽 。少腹冰冷,为阳气欲绝的危重病;治疗后脐下转温,是阳气来复的佳兆 。②诊腹壁肌肉软硬度 。轻按腹壁柔软,而重按脐腹有力,为正常状态 。腹壁瘦薄,脐腹按之柔软无力,多为虚证;腹壁按之坚硬,为实证 。外感病,按腹未硬者为表证,按腹硬而疼痛者为里证 。③诊腹部胀满 。按之有充实感,有压痛,叩击声音重浊,为胀满实证;按之不充实,无压痛,叩击闻空声者,为胀满虚证 。腹部高度膨胀,状如鼓,称鼓胀 。鼓胀分为水鼓和气鼓 。以手分置腹部两侧,一手轻拍,另一手可触到波动感,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为水鼓;无波动感,按之无凹痕者,为气鼓 。④诊腹部压痛 。按腹疼痛,甚而拒按,为实证 。若局部肿胀拒按,为内痈 。按之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止,为瘀血;按之疼痛,痛无定处,胀痛时发时止,为气滞 。腹痛喜按,无明显压痛,为虚证 。⑤诊腹部肿块 。腹诊发现肿块,须注意其大小、形状、硬度、有无压痛、表面是否光滑等 。腹部肿块疼痛为积聚 。肿块固定不移,按之有形,疼痛有定处,为积病,病属血分;肿块聚散不定,按之无形,疼痛无定处,为聚证,病属气分 。妇女小腹有肿块为血瘕,男子小腹有肿块多为疝病 。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为宿粪;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而有肿块,为肠痈 。若形如筋结,久按转移,觉指下如蚯蚓蠕动状,腹壁凹凸不平,按之起伏聚散不定,为虫积所致 。⑥诊脐间动气 。又称诊沖任 。重要方法是了解肾气充盛与否、诊察全身状况的重要方法 。诊察时,应密布三指(食、中、无名三指),按切脐之上下左右动脉搏动情况 。凡动气和缓有力,一息四至,绕脐充实,为肾气充盛 。按之躁动而细数,上及中脘(脐上4寸处),为阴虚气逆 。按之分散,一息一至,为肾气虚败 。按之搏动明显,为内有积热 。按之搏动微弱,且空虚无力而局部冷,是肾阳不足 。按之搏动明显,局部灼手,症虽寒颤、肢冷、下利,是真热假寒;按腹两旁热,脐旁四周久按却无热而冷,症虽面红、口渴,是真寒假热 。继承和发扬腹诊证治作为一种有效的诊疗手段,理应得到继承和发扬 。宋·张杲在《医说》中云:“今豪足之家,居奥室之中,处帷幔之内,复以帛幪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殚切脉之巧 。”可见,当时患者亦不愿脱衣露体,医者不便检查患者腹部 。直至晚清《通俗伤寒论》有“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 。若欲知其脏腑,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的论述 。书中详细论述了腹诊的方法 。临床套用腹诊笔者研读《伤寒论》、《金匮》,参阅日本·汤本求真之《皇汉医学》,结合临床套用腹诊,为众多患者解除了痛苦 。案例 患者张某,女,1961年出生,家住河南省叶县常村乡 。2009年6月19日在田间劳动,被毒蛇咬伤右手食指 。在家误治,致使昏迷 。7月21日送进解放军某医院抢救,通过透析治疗,挽回了生命 。但仍无尿、不能进食 。8月7日,求笔者前往医院看望;查面色无华,少神,无尿,每日进300毫升左右流食,脉沉数无力 。腹诊见腹部软弱,腹直肌拘急,心下悸而有振水声,认为此乃命门火熄矣,用真武汤加味 。处方:以附子30g,白朮10g,白芍10g,云苓10g,藿香6g,砂仁6g,生姜三片,每日一服,水煎服 。患者服一服药后排尿液20毫升,上方共服15服,附子量由每服30g逐渐增至500g 。食量增加,尿量由每日20毫升增至1200毫升左右,透析由每周6次减为3次,至当月19日再没透析并出院 。出院后仍用真武汤加味,附子用量由每服500g减至每服30g,共连续服药72服,现已痊癒 。再如B肝及肝硬化腹水患者,多见桂枝茯苓丸、大黄附子细辛汤及参苓白朮散之腹证;前列腺患者多见桂附地黄汤之腹证;癫痫患者多见心下痞、腹直肌拘急;牛皮癣患者多见薏苡附子败酱散之腹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