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诗十七

拟咏怀诗十七【拟咏怀诗十七】《拟咏怀诗 十七》的作者是南北朝诗人庾信,精彩诗句:日晚荒城上 。苍茫余落晖 。都护楼兰返 。将军疎勒归 。
基本介绍中文名:拟咏怀诗十七
年代:南北朝
作者:诗人庾信
性质:诗词
诗词正文日晚荒城上,苍茫余落晖 。都护楼兰返,将军疏勒归 。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 。闻道楼船战,今年不解围 。作品赏析诗的开篇二句,写景点明时间、地点,“荒城”、“落晖”,意象阔大雄浑,情调苍凉悲壮:边塞荒凉的城堡,一片苍莽辽阔的原野,淡烟暮霭,残阳如血 。这就为后文写战事渲染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 。接下四句写北周劲旅远征塞外、凯旋归来的一幕 。“都护”:本是西域国名,西汉昭帝时楼兰数反,傅介子奉命出使其国,刺杀楼兰王而返;东汉明帝时耿恭坚守疏勒城,数败匈奴进攻,城中粮尽,只余数十人仍坚守不降,终为汉军迎归 。此处借用典故,喻指北周一批屡立战功、凯旋而归的大将 。诗人将这些并非同一年发生的战事,通过用典高度浓缩,典型概括,集中于写作此诗这一年来描述,意在突出此次南征的统帅,皆是一向立功边陲、威震敌国的名将 。“马有风尘气,人多关塞衣”二句,则是描写将士们不辞劳苦、风尘僕僕地从边塞归来,马未卸鞍,人未解甲,身上还带有边关战场上的征战气息 。“阵云平不动,秋蓬卷欲飞”二句,则象徵着新的战争形势紧张又严重,将士们刚刚归来,又将扬威远征 。“阵云平不动”形容云层叠起,平铺天穹,宛如凝固不动的兵阵;“秋蓬”,秋天的蓬草,末大于本,遇风则拔地而飞旋,诗歌中常用比喻飘蕩不定 。这二句既写边塞荒城的秋景,回应起首二句;又隐喻战争氛围的浓烈,将士又如飞蓬一般离家远征,含蓄地寄予了诗人对广大将士的同情和忧虑 。结尾二句突转跌宕,不仅用“闻道”将时空一笔拓展到江南水军战场,而且将双方交战的经过完全省略,但以“楼船战”、“不解围”,则暗示出诗人的忧虑不幸而成为现实:沌口大战周军大败退守江陵,元定一军在巴陵已遭到全部围歼,沔州裴宽正被陈军水师围困......“不解围”三个字巧妙且蕴藉,战事尚未结束,而胜负大局已定 。这二句与前八句那种凯旋荣归的强大军威,恰好形成了大起大落的鲜明对比,令人想到一向威震异域的常胜将军们,如今却在江南水战中一败涂地,陷入重围绝境之中 。“楼船”一词,不仅隐喻江南高大战舰的水军威势,而且恰如其分地暗示了战争所在的方位在江南:《汉书.杨仆传》载:南越反,汉武帝拜仆为楼船将军征讨,用典可谓含蓄而又贴切 。这首诗结构十分别致 。本来,北周将军们征服异域全胜而归的场面,是在沌口大战前几年前陆续发生的,而诗人却把时空分散的事件集中于一时;从出征南朝到“楼船”、“不解围”,亦有一个较大的时间过程和空间距离,但诗人却用“闻道”一转,巧妙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从而将凯旋而归——远征南朝——陷入重围这三个时空迥异的三部曲,一贯贯穿起来,前八句皆为后二句烘托陪衬的,不仅形成对比强烈,而且甚觉其包前孕后,结构完整紧密 。作者简介庾信(513~581)南北朝文学家 。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 。早年曾任梁湘东国常侍等职,陪同太子萧纲等写作一些绮艳的诗歌 。梁武帝末,侯景叛乱,庾信时为建康令,率兵御敌,战败 。建康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萧绎 。公元554年(梁承圣三年)他奉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 。他被留在长安,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 。庾信迄今被传诵的诗赋,大抵是到北方后所作,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和早年有所不同 。诗歌苍劲沉郁,和他经历战乱及对北方景物有较深的感受有关,代表作有《拟咏怀》27首 。他的乐府歌行,常常使用比兴手法自悲身世,如《怨歌行》、《杨柳歌》等 。庾信在辞赋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诗歌,同时又是南北朝骈文大家 。明人辑有《庾开府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