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 华严宗( 二 )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 华严宗

文章插图
华严宗一、《大方广佛华严经》 六十卷 晋佛陀跋陀罗译 又称旧译华严二、《大方广佛华严经》 八十卷 唐实叉难陀译 又称新译华严三、《大方广佛华严经》 四十卷 唐般若译 又称后译华严 。在三译华严中,贤首以前均依六十《华严》而弘教化,宗密则依八十《华严》而弘教化 。此外,世亲造《十地经论》十二卷,为《华严经、十地品》的释论,为本宗所依论典 。贤首大师依《华严经如来出现品》制三时五教说,在前面已谈过,不再重複,现就华严教义主要内容略述如下:(一)四法界:杜顺和尚依《华严经》立四法界,相即相容,重重无尽 。一、事法界:界是分义,一一事法,有界限故 。二、理法界:界是性义,无尽事法,同一性故 。三、理事无碍法界:界有性分二义 。盖理因事显,事依理成,理事交融,相得益彰 。四、事事无碍法界:一一事相,大如须弥,小如毫末,得理法界之熔融,皆随理性而普遍,彼此不相妨碍 。(二)三观:杜顺和尚又于四法界立法界三观 。一、真空绝相观,观理法界 。万有事相,一一皆空无自性 。万有既空,而空亦不存 。必须泯绝念虑,无所住着 。二、理事无碍观,观事理无碍法界,真空之理,具不变随缘二义 。以不变故,一理湛寂;以随缘故,万象森罗 。不变而随缘,理不碍事;随缘而不变,事不碍理 。即理即事,非理非事,如水与波 。三、事事无碍观,观事事无碍法界,一一事物,虽有大小精粗之分,而各各皆据全理而成 。故一一事物,莫不具真理之全体 。且事事随真理而普遍,真理亦普遍于一一事物中而无所分别 。彼此互遍,互不妨碍,成为一大缘起 。杜顺和尚说:‘此理超情离见,非世喻能说’ 。(三)十玄门:智俨大师据杜顺和尚的法界观,创十玄门,法藏、清凉诸大师详加发挥,成贤首一家之言 。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如一室千灯,为九门之首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事如理遍故广,不坏事相故狭,为事事无碍之始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由于广狭无碍,故一法遍多法,一多之体并存,但力用交彻故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由此容彼,彼便即此;由此遍彼,此便即彼故 。五、秘密隐显俱成门:由彼此互摄,故互有隐显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由此摄彼,一切齐摄,无有先后,亦无相妨故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者,帝释天之珠网,珠珠互相辉映 。此喻法法互摄,重重无尽 。八、託事显法生解门:即知因陀罗网喻,便解一即一切之理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十世,以过去、现在、未来之三世,三三互具成九世,九世不出我人当前之一念,故曰十世 。三世似有先后,故曰隔法,而事物实先后相成,故曰异成 。十、主伴圆明具德门:由一一事法,皆互遍互融,故随举一法,即便为主,余则为伴 。主伴依持,而无障碍,故曰圆明具德 。《华严经》云:‘华严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 。此之十门,随取一门 。即具十门 。十十互具则百,百百互具成千,千千互具成万 。无尽重重,重重无尽,法界缘起,法尔如是 。
中国佛教大乘八宗之一 华严宗

文章插图
华严宗简说(四)六相:六相见于《华严经、十地品》,智俨大师取之以补益十玄,使十玄由繁而简 。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 。然法界同体,本无异相,由法入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 。一、总相:一即是多为总 。谓一真法界之体,能具多种差别,如人身,能具眼等诸根为一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为人身虽一,而眼等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 。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 。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 。如眼等诸根,虽各有不同,而其一身不相违背,故称同相 。四、异相:多义相望为异 。谓种种差别之义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 。如眼等诸根,其用不杂乱,故云异相 。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 。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 。如眼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由,故云成相 。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 。谓诸法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 。如一屋,楹、柱、瓦、砖等,各自独立,即一屋不成,故称坏相 。六相中,总、同、成三相,是无差别门;别、异、坏三相 。是差别门,万物皆有此差别,无差别二义六相,事事之中,有十玄之妙理,六相之圆融,是谓事事无碍 。法界缘起依佛教思想的发展,缘起说可有四种,分别是“业感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及“法界缘起” 。“业感缘起”是小乘教所主张的,小乘教认为众生由惑而作业,由业而生苦果,由苦果再起惑做业,轮迴不断,所以众生身心世界皆由业力所起 。“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所主张的,他们认为每一有情都有“阿赖耶识”,即一种深细难知的心识,它含藏能生起万法的无量种子,一切皆由这些种子遇缘而显现出来 。“真如缘起”是大乘终教所主张的,他们认为“真如”随缘而生万法,所以森罗万像即是真如 。“法界缘起”是华严教所主张的 。他们认为法界乃一大缘起,宇宙万法融通,互为缘起,重重无尽,所以亦称为“无尽缘起” 。法界是含摄理事的圆满佛界整体,缘起则是从这一整体自然现起的妙用,因此法界缘起的一切法皆非他家所说的生灭无常法,而是由一真法界之真实体性起现的不生不灭的妙法 。此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亦即真心,所谓“统唯一真法界,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 。即是一切万法本有的超绝言相的如如实相,从理讲它是法性,从行讲它是“佛自穷证”的如来性 。而由于法界中缘起的一切万法本于佛所证真心体性而起,故法界缘起实际上等同于如来性起,即是所谓“依体起用,名为性起” 。发展历程中国于东晋义熙十四年(418),由佛陀跋陀罗译出本经六十卷,即所谓旧华严经,未久,有法业讲之,并撰华严旨归二卷,是中国讲华严经之第一人 。北魏永平年间(508~511),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于洛阳译世亲之十地经论,僧统慧光祖述之,并开立地论宗,着有华严经疏十卷、华严经略疏四卷,立渐、顿、圆三教判,而以华严为圆教 。地论宗虽为华严之别派,然仍以十地经论为正依,未用及华严经 。唐代圣历二年(699),实叉难陀再译本经为八十卷,此即新华严经;贞元年间,般若三藏译出普贤行愿品四十卷,世称四十华严 。依用华严经,始为贤首大师法藏,法藏师事智俨,智俨师事杜顺 。杜顺作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等,大为阐扬华严教学,受唐太宗之归敬 。智俨先后习学四分律、毗昙、成实、涅槃,以读华严经有所省悟,乃作华严经搜玄记、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等,发挥十玄六相之奥旨,奠定华严宗成立之基础 。法藏夙受则天武后崇敬,尝就华严经提出疑义;及至永隆元年(680),日照三藏来华,乃以其所进献之梵本,补原译经之脱落处;又尝参与实叉难陀之新华严经译场 。着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五教章等,并判释如来一代所说之教典为三时、五教,以华严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为别教一乘 。先后讲华严经三十余遍,以前二师教学为基础,集一宗之大成,观门教相至此圆备 。澄观注解新译大经,卷帙数百,世称华严疏主 。其下之宗密,曾习禅学,开所谓华严禅,此为教禅一致之始 。本宗历祖相承,以毗卢遮那为开法教主,别立十祖,即:普贤、文殊、马鸣、龙树、世亲、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或杜顺以下至宗密五师,称五祖;此五祖加马鸣、龙树,则成七祖 。宗密示寂后未久,唐武宗‘会昌法难’起,经论销毁殆尽,诸宗一时皆衰 。至宋代,子璇重兴本宗,门人净源作疏倡导;又有道亭、观复、师会、希迪各作五教章之注解,世称宋代四大家 。元代有普瑞、圆觉、本蒿、盘谷、文才、达益巴 。明代有德清、古庭、李卓吾、道通、如妃、祖住 。清代有周克复、续法等,相继或作章疏,或敷演华严经 。民初复有月霞(1861~1918)创办华严大学,智光、常惺、定西、慈舟、了尘等均曾就读该院,而以常惺为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