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站贡米


小站贡米

文章插图
小站贡米【小站贡米】天津特产小站稻是我国着名的优质水稻之一,原产于天津南郊小站地区,始于宋辽时期,成名于清朝末年,曾作为宫庭御膳米 。当年军事重镇“小站”位于此地,故名为小站贡米 。“白里透青,油光发亮、粘香适口,回味甘醇”是小站贡米的特有风味 。小站贡米品质优良,产量也高 。米粒椭圆微长淡绿、颗粒均匀、如冰似玉、晶莹甜糯、清香爽口、软而不糊、冷后不硬、营养丰富 。“小站稻”曾是我国当时唯一以生产区域命名的水稻,又是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域性证明商标 。
基本介绍中文名:小站贡米
类型:优质水稻
种植地区:天津
始种于:宋辽时期
概述“作粥塘沽米粒长,晶莹剔透赛琼浆” 。素有“皇室贡米”美誉的天津津沽小站贡米,培育生产始于明朝,盛于清代 。昔日,引用运河肥水浇灌,使小站贡米,占天地之利,经人勤耕耘提纯而形成 。驰名中外的小站稻米,是天津农民对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贡献 。小站贡米米质优异,脍炙人口 。周盛传小站屯垦成功,始有小站贡米的称谓,其后成为津沽名特产品 。日本侵华奉为高级军粮,强禁稻农食用 。50~60年代,曾以特二级优质米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古巴等国家和地区 。基因特点小站稻作为一种杂交稻,优质基因来源广泛 。北宋时曾以江淮粳稻为母本,津南地区种植较多的属红莲稻 。曾以朝鲜、日本的稻种为籽种,引入中生银坊主(简称银坊)、爱国(又名金钢稻)等品种 。当地农民用“一穗传”法从水源系统中选育出水源300粒品种 。小站稻被人讚誉“银坊香稻传千里,水源三百是珠玑” 。小站地区水稻种植形式多样,有春稻(禾直秧)和晚稻(麦茬秧)之分,春稻品质较优,晚稻前茬种麦子一年两熟产量高 。20世纪三十年代后,又从日本、朝鲜引进“银坊”、“水源”等优良品种,米质更佳,真是“一家煮饭,四邻飘香”,小站贡米已成为天津的风物珍品,闻名遐迩 。小站稻品质优良,产量也高 。米粒椭圆微长淡绿、颗粒均匀、如冰似玉、晶莹甜糯、清香爽口、软而不糊、冷后不硬、营养丰富 。“小站稻”曾是我国当时唯一以生产区域命名的水稻,又是全国第一个粮食作物地域性证明商标 。品种由来小站开发,仅有120年 。但小站贡米却是自北宋以来,千余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在历代先哲垦拓北海,法式南方的实践递鍃推进下,得以问世的,是整个天津屯垦史上的一个突出环节 。曾以江淮粳稻为母本,但结果却优于江淮稻;曾以韩国、日本的稻种为 籽种,而品位却超越了韩国稻和日本稻;其前驱是葛沽稻,但比葛沽稻更胜一筹 。“一篙御河桃花汛,十里村爨玉粒香” 。马厂减河两岸小站稻作区使用南运河水与海河水灌溉水田 。漳河流经黄土高原,带大量泥沙汇入南运河 。据有关部门测定,每吨黄土含氮0.8~1.5公斤,磷1.5公斤,钾20公斤,大量沉积的有机肥料,注入了小站的土地,以甜刷鹹,化硷成腴,构成了独特的优质稻生长条件 。至1948年津南解放前,小站稻一直是靠限制马厂减河上游用水,才保证了收穫的 。1956~1957年,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贡米良种,各地远来学技,老农频出指导,年调籽种数万公斤,支援各地,振发了山东、宁夏等省区水稻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到公社化以前,小站贡米种植面积,单产,品种进化,都达到空前高峰 。其后,马厂减河、海河上游各河系,拦河截流,建库蓄水,九河下梢的天津,水量逐渐减少 。1968年,独流减河切断了马厂减河,南运河水绝源,靠海河水维持 。1973年,全区“稻改旱” 。1975年以后,境内小站贡米局部恢复 。80年代末,津南区重新开发优质小站贡米成功 。21项有毒物质指标监测,18项为零,3项低于国家要求的数值,被命名为绿色食品 。种植历史天津地区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其地理位置、气候、土壤和灌溉水源等生态条件,适宜生产优质稻米,历代史料多有记载 。辽代碑载“幽燕之分,列郡有四,蓟门为上,地方千里,藉冠百城,红稻香耕,实鱼盐之沃壤”是天津较早的种稻文献记载 。宋辽对峙时,北宋淳化四年(993)“发诸州镇兵一万八千人,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大作稻田以足食” 。明末汪应蛟受命任天津海防巡抚,屯田种稻,採用的是江南围田耕作办法 。以“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贵”10个字命名编次其围田,人称“十字围” 。围田种稻之法对天津其后种稻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据《明史·汪应蛟传》记载:明万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天津巡抚汪应蛟利用驻防兵丁,在葛沽、白塘口两地垦田种稻5000余亩,採用筑堤围田,利用淡水洗硷,种稻每亩收四五石 。明万曆四十一年至天启元年(公元1613—1621年),大科学家徐光启曾四次来天津,致力于垦田种稻 。从此,葛沽稻大负盛名 。而葛沽距小站仅12.5公里,一般把葛沽稻视为小站贡米的前身 。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崔旭《津门百咏葛沽》亦有诗云:“满林桃杏压黄柑,紫蟹香秔(同粳)饱食堪 。最是海滨好风味,葛沽合号小江南 。”诗中稻粒长可能是种植的籼稻型品种,后来又逐渐更换成粳稻型品种 。葛沽稻米当时能如此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赋诗歌颂粥汁中的米粒晶莹透亮,像碧玉一样美好,品尝起来类似美酒琼浆,可知在当时很负盛名 。天津小站贡米米粒椭圆形,晶莹透亮,垩白极少,洁白有光泽,蒸煮时有香味,饭粒完整、软而不糊(粘),食味好,冷后不硬 。清香适口 。清同治十年(公元1859年),防军提督周盛传率兵十八营,进驻马厂(河北省青县境),修建新城(今塘沽区新城镇)至马厂大道,沿途设站,十里一小站,四十里一大站,如今的小站镇及西小站、东大站村即由此而得名 。周为补充军饷,先在新城附近垦田种稻,并吸取前人种稻经验教训,先从兴修水利入手,于光绪元年(1875年),令淮军士兵十四营移屯小站一带开挖马厂减河,其首端在今静海县大张屯乡靳官屯村,与南运河(也叫御河)疏通 。同时在河边修拦潮大堤,预防海潮侵袭 。遂在小站一带垦荒种稻,收成颇丰 。南运河水源上游来自黄河,含淤泥和腐殖质较多,水质很好,灌溉稻田不仅省肥高产,稻米外观、蒸煮、食味品质均佳 。科学考证,应是形成“小站贡米”名特优产品的主要因素 。并使其成为清皇室的贡米 。声望遂超过了葛沽稻 。小站贡米已成为天津的风物珍品,闻名遐迩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小站贡米生产,推广普及科学技术,水稻品种不断更新更换,栽培技术逐步改进,稻米品质和产量大大提高,改善了人民生活,并以特二级质粳米出口,换取外汇,支援国家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