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镇( 二 )


泾川镇

文章插图
水西寺 太子泉水西双塔点缀其间,白云山有一涧清溪沿幽谷而下,形成一弘清泉,相传唐宣宗李忱为太子时潜居水西寺,曾在此沐浴净身,因而得名“太子泉”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傍泾川,邻城区,环境优美,入口跨公路建有7米高石阙,形成壮观的入口空间 。进入陵园,沿台阶行约30米,有一小型广场,正对面挡土墙上镶嵌叶飞题写“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字碑 。从小广场右转,经50米长神道,拾级而上,通过两个石阙形成的神门,进入主碑纪念广场 。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无名烈士墓等组成 。从山顶俯视,纪念广场与外围的花圃组成一献给烈士的巨大花圈;从远处眺望,纪念廊和名人题字廊高低错落,形态各异,白色马头墙簇拥着巨大纪念碑身 。碑高12.36米、宽27米,碑面镶邓小平“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题词 。碑下方为一汉白玉雕刻的花环,环周白色纪念廊内,镌刻着新四军军歌及《皖南事变烈士纪念碑碑记》 。碑后为无名烈士墓,墓室四壁钢筋水泥浇铸,中间为墓池,池中有洁白大理石石棺,池后是祭坛,坛上燃烧着常年不息的火焰,象徵着先烈们革命精神永不熄灭 。整个陵园庄严、肃穆、凝重 。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
泾川镇

文章插图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三吴纪念馆三吴纪念馆,在安徽省泾县博物馆内二楼,三个展厅300平方米,展览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生平介绍,设展採用文字和图片表现;二为艺术作品和三位先生的文物展示,用展橱、展柜表现 。中国宣纸博物馆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宣纸历史与文物博览区、宣纸产品展览区、文房四宝展览区、书画艺术展览区、演艺厅、档案室、室外水景观赏、屋顶花园、接待区等 。“红色泾县,宣纸之乡”是泾县旅游品牌的对外形象 。近年来,宣纸产业在该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突破性发展 。中国宣纸博物馆的建成,对保护和传习宣纸传统製作技艺,弘扬宣纸文化、发展宣纸文化旅游必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它将成为展示泾县独特宣纸文化的一个新视窗,成为该县旅游新的经典景区 。
泾川镇

文章插图
中国宣纸博物馆鸟览图生态建设泾川镇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统领,以打造生态农业旅游乡镇为目标,以205国道、322省道示範带绿化提升为依託,紧紧围绕“三线四边”环境综合整治,倾力打造“泾川绿色长廊”工程,进一步创建宜居、宜游良好生态环境 。2014年以来,该镇对205国道、322省道沿线进行规模植树绿化,主要以三角枫、黄山栾、青檀、红叶石楠、榆树等品种栽植为主,栽植苗木近2万棵,投入资金近600万元 。泾川镇作为泾县主城区,进出口来往客流量大 。绿色长廊的建成,可使往来人员拥有愉悦的心情和美的享受,不仅美化了景观,改善了生态,也为打造“青清净静”魅力泾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策略概述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主两翼”发展战略,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始终牢记发展为第一要务,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始终坚持以培植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化建设,最佳化发展环境作为发展经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按照“以城带镇,工业强镇,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原则,强抓机遇争项目,凝心聚力谋发展,实现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工业经济走工业强镇之路,依託优越的地理位置、区域优势,传统的工业基础和境内拥有金、铁、铜等有色金属、方解石、大理石非金属矿以及丰富储量的煤炭资源优势,加大对外经济协作,通过招商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构建产业链和形成企业聚集群 。全镇现拥有工业企业640余家,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41家,工业增加值近几年来均在10%-15%增幅以上 。形成以机电铸造、宣纸生产及加工、木竹製品、建筑建材、矿业开採和轻纺等六大行业为主导上百品种的四大工业经济板块 。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企业上规模、产品上等级,使镇内“汪六吉”、“汪同和”等一批品牌得到传承和发展 。传统农业向效益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化 。全镇利用地处城郊优势,以县城辐射带动农村,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建起晏公千亩蚕桑基地;山口千亩园西瓜、蔬菜基地;幕桥千亩甘蔗、中药材基地以及城东百亩花卉盆景基地;引导和培育种植、养殖加工企业和大户,充分利用“古北翠尖“部优品牌效应建有优质无公害茶园千余亩 。全镇种植蔬菜、瓜果、中药材、食用菌专业户达337户,营材大户19家,木材加工大户63户,劳务输业近万人 。效益农业和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新的增长点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旅游经济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205国道,322省道和青弋江穿境而过,是通往“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必经之地,镇内拥有水西国家级森林公园、水西风景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水西双塔、宝胜禅祠、台泉祠及三吴纪念馆等自然和红色旅游景点 。目前为充分利用和挖掘旅游资源,通过引资开发建设宣纸城、瑶岭湖水电站、城南老街和高村山庄等旅游景点为我镇增添新的旅游经济成长点,同时通过旅游业带动了我镇商业服务的大发展,现全镇从事旅游餐饮、商业、零售等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已达500余户 。基础设施抓好城西工业区和服务工作,全力构建发展平台 。充分利用县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建设一个占地4.5平方公里,其中厂区面积近千亩的县级工业集中区,投入资金完善工业区内供电、供排水、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 。设立园区管委会,确定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入户企业进行帮办和“保姆”式服务,最佳化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企业来园投资兴业 。目前园区内已有工业企业80余户 。加快城区建设,促进社区建设,在抓好社区居委会建设,增强社区居委会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居委会社会管理和为社会群体保障能力的同时,积极支持协助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建设,投入人力物力,做好社区文明创建争创文明县城工作,着力抓好城区街道绿化、硬化、亮化工程,使古老的县城焕发新的生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镇现有公立初级中学一所,完小三所及三个教学点和志远双语国小、英特学校和凌云学校三所私立学校,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双基”成果,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人口和计画生育工作抓基础管理,强化服务功能,落实计画生育户奖扶政策,按时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 。五保户供养纳入社会化管理,镇内建有公益性敬老院、托老所两所,敬老院正筹措资金扩大建设规模和改善住院条件达农村二级模範敬老院标準 。按时发放各类救灾、救济和抚恤款物,农村和城镇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推进殡葬改革,火化率达100%,各村、社区建有公益性公墓,实行规範安葬 。通过文化信息入村工程建设,全镇城区和农村居民有线电视实行县乡联网,有线电话趋于普及,不少家庭户已进入了网际网路,有条件的村和社区建有文体室,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和文体活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 。农村、城镇居民实行了医疗保险制度 。农村进行“村村通”建设、安全饮用水建设和改水改厕、等一系列以改善民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民生工程 。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开展,国防教育深入人心 。通过新农村建设,加大文明创建工作,促进全镇人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实现社会稳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泾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