酃县


酃县

文章插图
酃县【酃县】酃(líng)县,春秋战国时为庞邑,为楚南重镇、中国最古老的郡县之一,是钟武侯国、湘东王国、湘州、湘东郡行政中心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治所在今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 。为衡阳市城建发源地之一,西汉时为钟武侯国都城,东汉末年至隋朝为湘东郡治,辖今衡阳市区、衡南县、衡东县、攸县、安仁县、茶陵县、炎陵县、株洲县南部、永兴县东北部一带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酃县
外文名称:Ling xian
别名:衡阳、衡州
行政区类别:郡县
所属地区:中国大陆地区
下辖地区:衡阳市区、衡南县、衡东县、攸县、安仁县、茶陵县、炎陵县
政府驻地:衡阳市珠晖区
电话区号:0734
邮政区码:421001
地理位置:南中国中心
面积:2.25平方公里
人口:13万(公元前105年)
方言:衡阳话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着名景点:石鼓书院、回雁峰、东洲岛、罗荣桓故居、锡岩仙洞、炎帝陵
机场:衡阳南岳机场、衡阳大浦通用机场
火车站:高铁衡阳东站、衡阳站、衡山站、衡南站
车牌代码:湘D
记载文献:《汉书·地理志》
建立时间: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
史记记载酃(líng)县,春秋战国时为庞邑,为楚南重镇、中国最古老的郡县之一,是钟武侯国、湘东王国、湘州、湘东郡行政中心 。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置,为衡阳市城建发源地之一,治所在今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 。辖今衡阳市区、衡南县、衡东县、攸县、安仁县、茶陵县、炎陵县、株洲县南部一带,西汉时为钟武侯国都城,东汉末年至隋朝为湘东郡治 。至东晋末併入县治在衡阳市湘江西岸的临蒸县 。酃县县城位于衡阳市珠晖区和平乡湖东村(原为酃湖乡湖东村),地处衡阳市耒水河畔,西依苗圃、六绪诸山,北临耒水,南望酃湖,东、南面为一望无际的耒水沖积平原 。城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平方公里,四周围以黄土夯筑的城墙,城外设护城河 。酃湖地区系沖积平原,地势较低,每到雨季,低洼的地方积水形成了多口内湖,非常壮观 。酃,从“雨”从多“口”从“邑”,故名“酃县” 。酃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酃酒 。《水经注》云:“(耒水)又北过酃县东,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酃酒,岁常贡之 。湖边尚有酃县故治,西北去临承县十五里” 。清同治《衡阳县誌》亦载:“汉高祖五年置酃县,其县治设于此” 。这些记述都勾画出了酃县故城历史及周边环境 。酃县,公元前202年设立 。三国时期,以湘江为界,东属吴国,西归蜀国 。蜀国在衡阳市湘江西岸蒸水入湘处(今草桥旁)置临蒸县,吴国酃县依旧,并于酃县设湘东郡,取湘水以东之意 。晋代统一三国,于公元395年把酃县併入临蒸县,湘东郡也随之西迁临蒸县 。酃县存世600年 。到了隋代,统一废郡改州,湘东郡与衡阳郡合併,改称衡州,县称衡阳 。1991年5月,酃县故城遗址列为衡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1月,列为湖南省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自南宋起沿用七百余年之“酃县”,为“衡州茶乡之尾”,至宋嘉定四年(公元1211年),始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设酃县,先后隶属于衡州、衡州路、衡州府、衡阳道、衡阳市,至1994年又因“邑有圣陵”炎帝陵而更名为炎陵县 。酃县与炎陵县历来隶属于衡阳,在上古时代同为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重要活动地区,在春秋时称“宠”(即“宠”)或“庞”(见谭其骧《中国古代地图》、《史记·越世家》等) 。《说文》曰:“宠 ,尊居也,从门龙声 。”从字形结构和《说文》的解释看,“宠”、“庞”和“酃”,都是神灵之域,被称为雷电之神的居地,亦即龙的居地 。而结合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生平来看,炎帝是因龙感应而生,故又称神龙氏,实则是龙图腾的化身 。正因为此,他活动过的这一地区被称为“宠”、“庞”和“酃”是很有道理的 。炎帝神农氏的崩葬之地“茶乡之尾”,与汉代之“酃县”同为炎帝神农氏重要活动地区,在南宋建县时故借用被称为“龙的居地”的古“酃县”之名 。酃县兴亡据衡阳目前考证的最早的城池为在耒水与酃湖之间那片酃湖町上屹立了六百多年的酃县古城 。酃县,一座与酃湖手足情深的古城,因其所在地濒临耒水流域那片一望无际的冲击平原,所以,这一带又叫酃湖町 。早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 。春秋时期,酃湖町就成了古越人的水上乐园 。酃湖一带就已经有了一座部落城池、地方治所 。文献史料考证,越族是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最早来到酃湖町的古越人,是被某个部落追赶驱逐而从长江逆流而上经洞庭入湘江的一支南越蛮流 。庞邑位于现在的衡阳市区东部 。春秋时期,楚、秦、晋等诸侯国为了加强对兼併得来的地域和灭亡小国的控制,便开始在自己的辖地设县 。楚国最早,于楚文王元年(前689)就开始设县了,强大程度仅次于秦国,一边四处拓展自己的疆域,一边对新掠夺霸占而来的区域设定新县,实施强权统治,并重点对具有战略意义的交通要冲实施县制管理 。庞邑之所在,其地理位置更是得天独厚,其南扼南粤之地,北通楚都要道 。儘管杂处衡阳湘南地区的越人秉承了先祖蚩尤、三苗剽悍不羁的尚武族性,对楚人入侵衡阳湘南领地曾进行过长时期的殊死抵抗,可终因楚国的过于强大而寡不敌众,只有无奈地成为楚国的臣民 。楚人进入湘南之后,庞邑就成了楚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越王无彊时,兴师伐齐 。齐威王派使者游说越王放弃讨伐齐国而专攻楚国 。齐国使者对越王说:“复雠、庞、长沙,楚之粟也;竟泽陵,楚之材也 。越窥兵通无假之关,此四邑者不上贡事于郢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雠、庞、长沙三邑为楚国重要的粮食产地和出产木材的重要基地,只要越国控制了无假之关,这些地方就再也不能为楚国提供粮食和木材等物资了,而这些丰富的物产也就属于越国了 。齐国使者游说越王无彊攻打楚国是公元前334年以前 。庞邑至少在楚威王六年(前334)以前就是楚国的县治了 。“庞”,即庞县 。庞县不仅是楚国设立在湘南地区唯一的县治,更是楚国在其南部建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塞 。原来相对落后的农耕文明,由于庞县的设定、楚国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传播,这片湘南沃土的生产和经济也相对有了更好的改善和推进,从而也为日趋繁荣的商贸活动奠定了更好的物质基础 。尤其是濒临湘江最大支流的耒水,更成了庞县在当时以水路为主的总要交通航道 。以至于当时的庞县,每天的商贸活动都异常的繁忙,导致楚国不得不在庞县设立税关,配置专门的官员负责稽核、徵收过往商贾的商税 。一个由农耕文化滋养壮大的地域,最终过度为衡阳湘南耒水之滨、酃湖波涛中的商贸重镇 。楚怀王的弟弟、时任楚国大司马的鄂君,不仅掌管着楚国的军政和军赋,还是一个财大气粗的“官商” 。他出去从事商贸活动,总是要随身携带着他的哥哥、楚怀王赐给他“鄂君启节” 。这“鄂君启节”是一块专供鄂君进行商贸活动时使用的免税符节,用青铜铸就,有舟节、车节之分,上面都刻着错金铭文,载着进入汉水、长江、湘、资、沅、澧等水系及这些水系沿途所设的关卡地名 。比如经湘水则是“入耒,庚鄙” 。“入耒”即进入耒水;“庚”则是经过的意思,“鄙”就是酃湖一带的庞县辖地,也就是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在衡阳江东酃湖町所设的酃县所辖之地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刘邦置酃县,县治设楚国庞县故地,藉助庞县昔日的灵气,从“人杰地灵”中取一个与“灵’字谐音的县名,加上所选的地方通过画师画下来正好像一个篆体”酃“字,于是将县名定为酃县 。三国吴太平三年(258),会稽王孙亮在长沙郡东部为湘东郡,西部为衡阳郡 。湘东郡治地在衡阳酃湖町,郡治设在酃县县城 。酃县,既是县治之所,又为郡地之都,郡、县治所同城 。吴国在衡阳设湘东郡的同时,又析酃县、烝阳县地置临烝县,并将治所设在现在的衡阳城西的湘江西岸 。这样的历史变迁,使处于湘江东和湘江西岸的两座县城在发展中的优劣很快就有了分晓 。在古代,水路就是当时从事商贸运输最重要的路径,而酃县却就独占了这种交通优势 。然而,酃县的优势在某个特定环境下又成了一大缺陷 。由于酃县处于耒水流域的酃湖町冲击平原地带,只要发大水,就会受到洪水的冲击,而当时的防洪水利设施落后,所以,只要连日下雨,必遭洪灾危害 。加上当时的战乱,除了水,就别无天险可倚,只要外敌入侵,城池必破无疑 。而湘江西岸的临蒸县却成了天然的后来者居上,它不仅凌驾于蒸水、耒水、洣水之间,而且南北驿道也穿城而过,水路和陆路都四通八达,而且还被四周的群山环抱,易守而又难攻 。因此最终一个晚酃县几百年意外”降生“的小城一点一点地长大,最终长成了中南地区重要城市衡阳 。传说正因为“酃”字的这一特殊含义,衡阳至今流传着很多与“龙”密切相关的地名传说 。其中最富神话色彩的一个传说就是龙王井的故事——相传远古时代,有一次山洪暴发,到处是一片汪洋,县南九十余里的龙潭,有九条龙乘着山洪水势向北游来,其中一条小龙,因迷恋县城一带的风光,在这里逗留了一些时光 。当它寻找同伴打算离开的时候,又被峻峭的笔架峰挡住了去路 。山洪慢慢退去,小龙无法藏身,它只得施展神力,穿地而入,到衡阳的酃湖而出,再游入湘江找到它的伙伴同归东海 。从此,小龙的入地之处就成了一口泉眼,被称为酃泉或醽醁泉,俗称“龙王井” 。这也是龙王井之水与衡阳酃湖之水相通的由来 。酃泉之水冬暖夏凉,清甜可口,用泉水酿出来的酒醇香纯和,回味绵长,被称为“醽醁”,曾被当成贡品朝奉宫廷 。清人李朝事曾以诗歌咏古酃县八景之“醽醁泉香”,诗曰:“醽醁泉源寄市城,澄清不受物嚣樱 。金望仙露欣同质,玉涧芳流可并声 。受福已知占井汲,濡膏靡尽羡渊泓 。箇中不减湘兰味,肯教时人识米精 。”古城遗址古城遗址简介衡阳酃县古城遗址,为衡阳市和湖南省存续时间最长的一处古城址、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衡阳市郊酃湖乡酃湖町,西汉置酃县 。1952年,省文物工作普查队在酃湖之旁(今衡阳市珠晖区和平乡湖东村境内),发掘酃县故城遗址 。城址呈长方形,南、北、西三面尚存原土城墙痕迹,周长约1800米 。残高约4米 。城址东面为老茶亭,南为胡家台,西靠排渍站,北频耒水,面积20万平方米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衡阳为酃县,县治设于此 。《水经注》称:“耒水北过酃县,县有酃湖……湖边尚有酃县故治” 。城址内有陶片,汉代铜瓦板瓦,陶器有盆、壶、罐、钵,另有铁剑、铜渣等 。1956年,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5月,列为衡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酃县遗址西面、北面残存高低不一的城垣和低洼的护城河;城墙的夯土层中,夹有绳纹板瓦、筒瓦和印纹硬陶残片;存有筒瓦、板瓦、瓦当、和盆、罐、壶、钵等陶器残片;城西的象山上,几乎等距离地突兀着三座小山峦,似埃及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一样,站在山峦上便可俯瞰整个城池;城址东面的耒水河岸边现留下一大缺口,为当时东城外的一座码头,起着县邑商业与军事物资的吞吐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