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比较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社会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个体就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的信念、态度、意见等做比较 。在社会比较的过程中,适当的背景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只有当有关的背景因素相当时,比较出来的结果才有意义 。然而,人们出于自尊往往会选择背景不同的人作比较,以得出合乎己意而有偏差的结论 。
基本介绍中文名:社会比较
外文名:social comparison
套用学科:心理学
套用範围:社会心理学
概念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徵(如能力、智力等)时,往往是通过与周围他人的比较,在一种比较性的社会环境中获得其意义的,而不是根据纯粹客观的标準来定义 。Festinger 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 。社会比较又可称为人际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类在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分类社会比较可以分为平行比较、上行社会比价和下行社会比较平行比较在经典的社会比较理论中,Festinger提出了相似性假说(similarity hypothesis),认为个体想了解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现实生活中往往没有直接、客观的手段,这时个体就会倾向于与他人,而且与自己能力和观点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因为相似的他人可以提供更多真实、有效的信息,这就是“相似性假说” 。如果既没有客观的标準,也没有相似的他人与之进行比较,个体对自己的观点和能力评价就是不稳定、不精确的 。上行社会比较在一个特定的品质上把自己与比自己强的人作比较,上行社会比较是社会心理学社会比较的一种方式,与下行比较相对应 。在进行上行社会比较时,其对自尊的影响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这取决于那个人是陌生人、组内成员,还是亲密的朋友或亲戚 。把你自己同一个陌生人相比较时,他(她)比你出色的事实通常没关係 。当你发现在数学方面没有你的同组同学好时就有负向的对比性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会产生嫉妒、敌意、挫折等消极的情感体验 。在与比自己强的人比较中,如果比较目标与自己关係密切,或同属一类,那幺会产生积极效果 。如,有的人常常在众人面前说自己认识某位知名人物,或说某位名人与自己是同学或朋友,等等,以此来提高自尊 。即比较目标的优良品质会辐射到自己身上,从而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 。下行社会比较在进行自我评价时,我们是根据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当把自己和比自己差的人做比较时就是下行社会比较 。下行社会比较——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这取决于所对照的群体 。这取决于那个人是陌生人、组内成员,还是亲密的朋友或亲戚 。即,当你同陌生人相比较,发现他不如你的时候会产生正向的效应并会提升你的自尊 。作为对比效应,组内成员不如你的话也是正向的 。另一方面,与你非常亲近的一个人在某方面被认为不行,这会是一种降低自尊的消极事件,在这个例子中的下行社会比较的意思是你与低下(不好的)联繫到一块———同化效应 。如果你最好的朋友(或你的兄弟姊妹或配偶)情绪波动,也许会反映到你身上 。社会比较策略在日常生活中,即使能力非凡的人,也会遇见比自己更有才华的人,上行比较是不可避免的,正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但是,有研究者发现维护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是人类的根本需要,当个体面临消极的社会比较信息时,会採取各种各样的社会比较策略来应对威胁,这些社会比较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迴避比较社会比较可能是不令人愉快的、痛苦的 。Brickman 和Bulman发现当两个人在一个重要的维度上进行比较时,一个人如果相对位置比较低,就会採用迴避比较的策略来应对消极的情绪体验 。迴避比较是个体所採用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策略,而不是自我满足策略;也就是说迴避比较不会使个体感觉良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轻由于比较所带来的痛苦 。选择新的比较维度当个体在某个领域的自我概念受到威胁时,会通过关注自己其它领域的才能或长处来应对威胁 。这一思想是自我确定理论的核心内容,该理论认为,当个体的某一领域的自我受到威胁时,个体不需要应对这个领域的自我,而是需要维护一个整体的自我,这时个体通过关注自己其它积极的领域,达到维护总体自我价值感的目的 。这一策略又被称为“补偿策略”,所谓补偿就是通过关注自我积极的方面,来抵消或平衡自我消极的方面使自尊所受到的威胁 。补偿策略被认为是维护个体自尊的一种机制和应对策略,而且不需要幻想和曲解现实(如外部的指责或怀疑消极反馈) 。降低社会比较的水平和数量当在一个对自我概念很重要的维度上表现得不令人满意时,个体会在这个维度上降低其社会比较的水平 。Gibbons等发现在竞争激烈的大学里,大多数的大学生无论其实际的学业成绩如何,都会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其社会比较水平 。同时还发现成绩差的学生不仅不会降低社会比较的水平,而且会减少社会比较的数量,同时增加与自己过去成绩或自己内部标準进行比较的数量 。个人内部的比较可以减少社会比较带来的不愉快的体验,也可以知道自己过去的学习策略是否有效,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进程 。降低比较维度的重要性SEM 模型认为个体具有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的根本需要,当社会比较信息对个体的积极自我评价造成威胁时,个体会採取一系列的措施来维护积极的自我评价,如:个体会首先通过降低所比较维度对自己的重要性,同时也会从心理上疏远比自己优秀的人 。这种结论是基于上行比较倾向于引发防御性的归因策略这一理论前提,这些防御性的归因策略能够有效的维护自我概念,而且个体必须相信自己这些带有偏见性的解释 。天才效应Alicke等发现个体应对消极的社会比较,还有一个相反的维护自我概念的机制——夸大优秀他人的能力,即提升比较目标,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天才效应” 。这种策略一般是在他人明显地优越于自己,而且不容易否认社会比较信息的有效性的情况下个体所採用的维护自我概念的机制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个学生考试连续地不如同学,他会通过夸大其他同学的学习能力来维护自我概念,这就像乞丐不会嫉妒国王的富有一样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