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视的空间


凝视的空间

文章插图
凝视的空间【凝视的空间】《凝视的空间》是2008年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何加林 。
基本介绍书名:凝视的空间
作者:何加林
ISBN:9787810837064
页数:268
定价:55.00元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副标题:浅识山水画境界的契机
内容介绍《凝视的空间:浅识山水画境界的契机》在理学对于山水画美学思想影响的一章中,由于论文格式所限,未能展开论述,只能从一个最直接的点上深入浅出的谈了个人的观点,着重于理学思想对山水画美学初期的潜在渗透进行了分析,从思想学及认识论上进行了比较和理解,使自己通过对理学的研读,消除了原来对理学的误解与偏见,在较为準确地了解两宋山水画何以会走向写真的成因之外,又能以理学思想的观点去观照其他各个不同时期山水画的发展、演化的成因 。另外,本文在撰写当代部分的时候,引用了一些当代画家的作品进行分析,不当之外还望见凉,并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何加林,字一髯,号雁庐 。祖籍义乌 。1961年生于扬州,现居杭州 。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美术学博士研究生专业,获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省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杭州画院副院长 。图书目录总序打造学院精英绪论上编第一章 山水比德在山水画意境中的潜识第二章 理学思想与宋代山水美学第三章 自然之性与山水画第四章 “素朴”,“淡、虚、静”与山水画气质第五章 诗、禅与山水画的境界第六章 山水画中文人画的依据下编第一章 意境山水的衰微与尴尬第二章 意境山水的重新界定与其发展的可能性第三章 意境山水的线、形意义及当下性第四章 山水画中写与绘的价值观第五章 山水画中符号、图式与风格第六章 山水画新的价值标準结语参考书目后记精彩书摘第一章 山水比德在山水画意境中的潜识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这里的山与水,虽然指的是自然山川里的真山真水,但在孔子的笔下,已经赋予了一种人格精神,这种山水的比德方式与《管子·小问》中“物可以比君子之德”是同一个意思,是孔子把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由我们今天所谓的从“客体”转化到“主体”的重要方法论,是研究儒家思想对后来山水画在觉识意境方法上的重要基础 。孔子认为智者喜欢水(古汉语知智通用),是因为“知者动”,即所谓有智慧的聪明人一定喜欢去追求变化中的真理,其人格就像流动中的水一样,敏捷多变,自得其乐 。而仁者喜欢山,是因为“仁者静”,即所谓德行高尚的人一定以安身立命为本,其人格就像稳重的山一样,绵延长寿 。康有为在《论语注》中有这样的解释: “知者达于物理事理,而周流无滞,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天命,而安固好生,故乐山 。知者才智迸发,如机轴转运,不能自已,故动 。仁者神明元定,如明镜澄澈,粹然无欲,故静 。动而周流自得,故乐 。静而安固有常,故寿 。”可视为完解 。虽然孔子所言的山与水与后来的山水画并没有直接的关联,在孔子的论着里除了在《论语·八佾》有“绘事后素”,《论语·乡党》有“君子不以绀鲰饰,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阳货》有“子日:恶紫之夺朱也”等之说外,已再难觅到孔子对绘画有更多的涉及,但孔子这一比德思想却对以后山水画发展的方向起到了潜在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