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节( 二 )


年节

文章插图
年画收藏趁年节一般说,传统节日及其有风俗均有其来历 。但是,节日风俗不同于历史过程,后者有据可查,而节日风俗的来源考查起来就难多了,即使对有些风俗的源头现在有比较统一的看法,但认真考究起来,均可找到诸多的疑点 。如“端午节”,都认为是纪念屈原,但从全国各地和各民族的情况看,还有的说为纪念伍子胥,有的说是起源于越王勾践,有的说是纪念白洁夫人 。而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考证说,端午是中国原始时期的“龙子节”的延续,起初是纪念祖先“龙”的,这和常说的“源自屈原说”在时间上相距甚远,这说明有些民俗事象还要待我们后人去加以进一步考证 。年节风俗既是一种颇具地方文化特徵的传统习俗,又是一种地方的民俗事象 。年节既具有延续性,即有它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流向,又具有变异性,既在延续的过程中,受一个地方人情风俗的约束和受历史演变潮流的冲击而产生变异:一些习俗变化、甚至消失了,又生成了一些新的习俗,这就在各地产生了一些较有独特风格的节俗文化 。
年节

文章插图
画收藏趁年节在诸多传统节日里,中国人过得最认真、传统保存得相对完善的,要数一年之首的年节 。人们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除夕之夜阖家团聚吃年夜饭,欣赏春节晚会兼守岁,给小辈发压岁钱,大年初一出门拜年等等,近年又有利用年节长假外出旅游的,可以看作传统节目“走三桥”、“走百病”的现代演化,欢欢喜喜、热热闹闹 。法定节日:如中国国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2007)所称“年节” 。历史渊源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传统节日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 。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澱凝聚的过程 。传统节日的起源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以及天象、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 。如春节祭祀天地众神(春神、太岁神···等)与祖先,清明祭祖、端午祭龙等等皆是,这类节日的源头一般都比较古远 。古曆法的制定为节日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远古的天皇时代,已有乾支曆法及岁时的雏形 。据《盘古王表》与《三命通会》等古籍记载:“天皇氏始制乾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十天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着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地支曰:困顿、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 。天皇氏的这一发明影响深远,后世用于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各方面(北宋时编撰的官方正史着作《资治通鉴》就是以这套乾支术语纪年) 。乾支的发明标誌着最原始的曆法出现,配合数字用来计算岁时 。乾支纪元法,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立春,阴阳转化、阴退阳升、生气始发、万物复甦,一元复始,新的一个轮迴从此开始了 。节日文化作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的形成涵盖了人文哲学、天文星象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怪兽传说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 。每逢除夕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 。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 。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 。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飞帖名刺是贺年卡鼻祖,在古代,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 。仅限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元宵灯节左右 。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在民间,人们传说“年”是一头头上长角的怪兽,岁末会出来吃人 。各地的这一传说还各有地域色彩:有山的地方说年兽“住在山上”,除夕夜下山来祸害人畜;靠海的地方说年兽“住在海底”,快过年了爬上岸来残害生灵 。所以过年又被叫做“过年关”,人们除夕不敢睡觉,要“守岁” 。给小孩子“压岁钱”,是因为孩子人小力薄,靠自己的力量不行,需要大人帮他们“压”住年岁 。贴斗神、挂桃符、行傩祭、放鞭炮等,都是为了吓走年兽 。第二天大家再见,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互相道贺,“恭喜恭喜” 。节日礼仪可以恢复的传统礼仪里,作揖最帅气、最卫生 。可以恢复中国传统的作揖礼 。传统节日作为平台,在它自身得到保护传承的同时,应当发掘和恢复一些健康的传统仪式 。同时,只有相关的礼仪文化得到发扬了,传统节日的内涵才能显得丰厚 。作揖礼是最帅气、最卫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