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和鼻窦乳头状瘤

鼻腔和鼻窦乳头状瘤【鼻腔和鼻窦乳头状瘤】鼻腔和鼻窦乳头状瘤是比较常见的鼻腔、鼻窦良性肿瘤 , 男性多于女性 , 30~40岁为多发年龄 , 生长慢 , 病程长 。
疾病分类肿瘤科,耳鼻喉科疾病描述鼻腔和鼻窦乳头状瘤为常见鼻腔和鼻窦良性肿瘤 。症状体徵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 , 50-60岁发病率最高;男女比例为3:1 。临床症状单侧鼻塞、流粘脓涕有时带血 。偶有头痛和嗅觉异常 , 并随肿瘤扩大和累及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徵 。检查肿瘤外观呈息肉样 , 瘤体较大 , 色红 , 表面不平 , 质地较硬 , 触及易出血 。肿瘤多原发于鼻腔侧壁 , 上颌窦和筛窦最易受侵犯;延伸到颅内者罕见 。术后易复发 , 复发率为28%-74%不等 , 复发原因:①误认为息肉 , 经鼻内手术很难彻底切除 。②肿瘤具有多发性生长特点 , 术中肉眼难以判断原发部位和侵犯範围 。③与本病组织病理有增生倾向有关 。本病多于反覆手术后恶变 , 恶变率2%-20% 。下列情况应怀疑恶变;①全部切除迅速复发 。②较快侵犯邻近组织 。③反覆鼻出血 。④顽固性头面部疼痛 。诊断主要依据病理 , 但尚须结合临床和X线检查 , CT扫描有助于明确病变範围和选择术式 。疾病病因原因不清 , 近年研究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 。病理生理肿瘤分硬性和软性两种 。前者来自鳞状上皮 , 属硬性外生性瘤;好发于鼻前庭 , 鼻中隔前部或硬齶等处 。瘤体较小、色灰、质硬、呈桑椹状和局限单发 , 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 切除的创面涂以鸦胆子油或作电凝固 。套用CO2雷射切割、气化或冷冻乳头状瘤 , 不出血 , 疗效好 。后者来自鼻腔及鼻窦黏膜黏膜的上皮组织 , 特点是上皮成分向基质内呈内翻性增生 , 增生的上皮可呈指状、舌状和乳头状等 。其细胞排列有极性 , 且基底膜完整 , 故称内翻性乳头状瘤 。上皮类型有鳞状上皮 , 呼吸上皮和移行型上皮3种 。鳞状上皮可见细胞间桥和角 , 呼吸上皮为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和多层柱状纤毛上皮;移行性上皮主要来源于鼻腔及鼻窦黏膜的储备细胞 , 这种细胞具有分化为柱状上皮和化生为鳞状上皮的双向潜能 。移行型上皮细胞间桥不清 , 无角化现象 。3种上皮以移行型上皮最常见 。在同一瘤体内可同时看到3种上 , 但同一瘤体内的不同部位各型上皮比例可多少不等 。诊断检查1、X线平片表现为一侧鼻窦透过度下降 , 窦腔扩大 , 少数有骨质破坏 。2、鼻窦CT扫描有助于诊断 , 表现为单侧鼻窦软组织密度影 , 鼻腔外侧壁可有骨质破坏 , 鼻窦间隔模糊 。肿瘤起源处骨质增生 。3、MRI对明确肿瘤起源和範围作用更大 。4、确诊依靠组织病理检查 。治疗方案由于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多发性生长和易复发及恶变的特点 , 目前主张在保留鼻功能和儘量避免面部畸形情况下 , 作根治性切除 。多採用鼻侧切开或上唇下进路 , 切除肿瘤的黏膜边缘应常规作电凝固 。对组织病理学呈异常增生或已癌变者 , 应放疗 。预后及预防无特殊 。特别提示鼻腔及鼻窦乳头状瘤的病因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临床上分外生性和内翻性二型 。前者坚硬呈乳头状 , 多见于鼻前庭、鼻中隔 , 易于手术切除 。1、鼻塞及鼻内肿块 , 多为一侧 。2、流鼻涕、鼻出血、头面痛 。3、鼻内淡红色新生物 , 表面不平 , 或易出血息肉样物 。4、颜面畸形 , 眼球移位 。相关出处耳鼻喉科-头颈外科(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