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塔( 二 )


华严寺塔

文章插图
杜顺法师塔澄观的灵骨塔西边的塔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澄观的灵骨塔 。澄观(公元737—838年) , 俗姓夏侯 , 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 是华严宗实际创始人 , 也是法藏圆寂后数十年内中兴华严宗的着名思想家和学者 。澄观十一岁出家 , 以后遍寻名山 , 旁求秘藏 , 广学诸宗 。因感华严的旧疏文繁义约 , 决心撰华严新疏 , 历时四年撰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疏》二十卷 , 后又作《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数十卷 , 这两部书后合刊为《华严经疏钞》 , 是《华严经》注疏中最重要的着作 , 因此澄观有“华严疏主”之称 。澄观多次奉敕译经撰疏、入殿讲经 , 深得皇室尊崇 , 被委任为天下大僧录主持全国佛教 。澄观世寿101岁圆寂 , 历唐玄宗至文宗九朝 。澄观弟子很多 , 圭峰宗密、东都僧睿、海外法宝及寂光号为门下四哲;宗密不仅继承其学说 , 而且发扬光大 , 名列“华严五祖” 。澄观一生以振兴华严为目标 , 由于他受禅宗思想的影响 , 从而极力将华严思想与禅宗融通 。澄观的禅教一致、诸宗融通的思想 , 对中唐以后的中国佛教有很大的影响 。
华严寺塔

文章插图
四祖澄观塔清凉国师塔呈六角形 , 为7层6面砖塔 , 高约17米 。塔上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 。塔前竖有《重修华严四神清凉国师塔记碑》一通 , 为清末宋伯鲁和宋联奎书写 , 记述了清凉国师的生平事迹 。另外还有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刻的《杜顺禅师碑记》一通 , 此碑是华严寺最重要的碑石 , 现已移至西安碑林保存 。华严宗介绍华严宗由于依据《华严经》教义立宗而得名 。华严三祖释法藏曾被女皇武则天赐名“贤首大师” , 因而华严宗又称作贤首宗 。此外又因为“法界缘起”是此宗理论的出发点 , 故又称法界宗 。华严宗的传法世系是“华严五祖” , 即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 。华严宗的实际创建人是法藏 , 杜顺、智俨是华严宗的思想先驱 , 澄观和宗密主张融合华严宗和禅宗 , 提倡教禅一致 , 进一步发展了华严宗的学说 。宗密之后 , 遭遇武宗灭佛 , 华严宗开始衰落 , 但在唐宋以来都有传人 。
华严寺塔

文章插图
华严佛学苑等级华严宗宣扬自己是佛教教法的最高等级 , 并将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教:一是小教 , 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 , 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 , 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 , 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 , 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 。华严宗自判为“圆教”而将佛教其他派别以至印度佛教都判为“偏教” 。理论体系华严宗虽主要依据《大方广佛华严经》立宗 , 但对《般若》、《涅盘》、《梵网》诸经、《大乘起信论》等佛教经典也都兼收并蓄 , 既远承地论、摄论诸师的学说 , 又批判地吸收天台、法相宗的有关思想 , 经过调和糅合 , 自成一个庞大完整的理论体系 。此宗对佛教经典并不拘泥原义 , 照本宣科 , 而是重新加以组织而构成自己的体系 , 本土化的程度很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