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湿透了晒干 衣服一摸都是硬的( 二 )


本来就面临着烈日酷暑的工作环境,王向先还常给自己“找活儿”:他主动在公园广场留下自己的手机号。 “发现广场设施损坏了,大爷大妈们就能随时打电话找我维修,后来我们直接建立起微信群,更能第一时间反馈了。 ”王向先觉得,这样既能迅速解决群众们的困扰,又能大幅减少投诉,是真正的“我为群众办实事”。
在脏苦累面前“不舍得”休息
公园的大理石台面经过一上午的暴晒,往往伸手一摸也会觉得烫手,但王向先和队友们还是迅速地埋头干着,甚至根本顾不上擦汗、喝水。 “夏季是旅游旺季,绿地踩踏、设施损坏难免多一点,所以一天的工作量太大,不快点干不完。 ”王向先告诉采访人员,尽管夏季天热,但他们还是“喜欢”夏天,“盼着”晴天。这是为什么?
因为夏天白昼时间长,一直干到晚上七八点都没问题,这样就能多干一些,需要抢修的时候,甚至干到晚上十点,夜深了还凉快些。而无论是路面修补,还是下水道清通,都需要在晴天进行。特别是台风雨季到来后,维修工作更需争分夺秒进行。
白天晚上连轴转抢修,对于王向先来说是经常的事。他向采访人员回忆道,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底层公厕抢修,王向先连续两天泡在商场负一层停车场里,研究公厕整体结构和排污管布局,最终发现堵塞的原因。他白天对公厕内部污物进行清理和冲洗,半夜商场停止营业后,又开始对所有污水管线进行拆除、清掏和盐酸除锈清理。当王向先彻底疏通好管道,带着满身臭气从地沟里爬出来的时候,已是第二天早上七点多。还有一次在一座老旧公厕,王向先和团队又凭着多年的管道维修经验,准确查找到污水管线的塌陷点,但管线挖开后因地下存在多年积垢,臭气熏天,他们立即日夜开工用最短的3天时间,完成了公厕污水管线改造,彻底解决了几年来公厕半开半停的情况,得到市民的广泛称赞。
动脑筋节能降耗提升品质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劳动强度,王向先也常常动脑筋学习技术。“公厕维护工作,看似简单,可维修涉及的材料就有几千种。”身为一名高级电工技师、高级管道工和高级绿化工,王向先注重团队成员的技能培养,在他带领的团队公厕维修班组中,上下水、电气焊、木工、泥水工等十八般武艺,他们样样拿得出手。
“之前我们开展过一次垃圾点提升行动,经研究对比发现,老旧破败的垃圾点周边砌筑围墙方法简单,效果持久,后期无需重复投资,于是便带队铺设排污管线,砌筑砖墙,铺设大理石地面,并对墙体进行彩绘美化,马上改变了昔日污水横流脏乱差的面貌。”改造后的垃圾点成为了新区的建设样板,在全区推广。
后来,他还摸索出了一套被称为“王向先模式”的技改工作模式,即“晴天搞维修,雨天搞技改”。先后总结出了一系列小发明小创造:比如提升环卫作业电动三轮车电瓶使用寿命,经实际计算,新区4000组环卫电动车电瓶使用寿命平均延长30%以上,每年可节约电瓶更换成本36万元;果皮箱维修,购买方管、铁板等原材料自行研究加工工具,并对严重损坏的果皮箱废物利用,通过切割、打磨、喷漆等工艺,实现翻新。仅今年上半年翻新果皮箱600余个,预计全年翻新数量达到1000个,可节约成本150余万元。
为百姓服务内心有成就感
环卫工人这一群体,常常是各类公益广告的主角:风餐露宿,早出晚归,收入不高……采访人员看到,在王向先的团队中,环卫工人们平均年龄达到了60岁以上。午饭时间,他们聚在公园的休息亭中,吃着简便的午餐,而晚饭往往就没了点,饼干、馒头等都可能先拿来垫垫肚子。但王向先和这群大爷们,依然一边扇着扇子,喝着高温天气特意补贴的绿豆汤、矿泉水等,一边乐呵呵地聊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