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记》略记 看了脸红的世界之最( 二 )


学理再辨
《敦煌学记》所收录20篇小文,从不同视角对敦煌学做了介绍 。
如《敦煌学的概念、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文,梳理了几十年来学界对敦煌学概念的研究历程 。文章指出,虽然敦煌文献发现已经120年了,但学界对这门学科的概念、内涵及研究对象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 。学界或称其为“敦煌学”,或称其为“敦煌研究”,或称其为“敦煌文献研究” 。即使研究“敦煌学”的学者,对其涵义及研究范围、学科性质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
《敦煌学记》刘进宝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敦煌学应该是能够成立的,它研究的对象是敦煌文献、敦煌石窟、敦煌史地和敦煌学理论” 。敦煌文献的内容非常广泛,古代学术的各个方面,基本上都有反映或记载,如历史、地理、民族、语言、文学、宗教、法制、科技等等 。敦煌石窟,是壁画、雕塑和建筑三者为一体的艺术宝库,尤其是敦煌壁画气象万千,被誉为“墙壁上的图书馆” 。敦煌史地,与吐鲁番学、简牍学、西夏学、丝绸之路学、西北史地学等密切相关 。敦煌学理论,除了传统的艺术、历史、语言、文学研究外,内涵与外延也随着时代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
在敦煌学界,有一个大家熟知的观念,即从1981年开始国内流传“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说法,并指出这是日本学者藤枝晃在天津南开大学和兰州西北师范学院(今西北师范大学)演讲时说的 。笔者在西北师范学院学习时,正好聆听了那场讲座 。后来在1987、1988年,也与藤枝晃见面座谈聊天 。听闻藤枝晃曾解释,原话不是他说的,他只是转述有学者说,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 。笔者溯源发现,在1979年中国历史学规划会议上,已经有代表提出,“敦煌学”在国外已成热门,“敦煌在中国,研究中心在日本”的状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书中《“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提出及其反响》一文,是对这一说法来龙去脉进行的辨析 。
敦煌学的产生,是因为1900年在莫高窟发现了约6万卷古代文献 。发现敦煌文献的第17号窟,就是一般所说的藏经洞 。本书所收《千古之谜谁解说——敦煌藏经洞封闭之谜》一文,对此做了比较清晰的介绍 。藏经洞是凿于第16窟甬道北壁上的一个小窟 。它面积不大,窟内地面近于方形,地面四边的长度是:东壁2.75米,北壁2.84米,西壁2.65米,南壁2.83米 。由于四壁向窟内略倾,故四壁顶部的长度较地面处为短:东壁2.49米,北壁2.55米,西壁2.57米,南壁2.46米 。各壁的高度也略有参差 。窟内除去低坛占去的空间不计外,它可利用的空间只有19立方米略多一点 。
藏经洞原为洪[~符号~]的影窟(纪念室),后来变成了收藏寺院经书和其他文献的地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改变呢?藏经洞是什么时间封闭的?其原因又是什么?百年来中外学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假说 。经梳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避难说——逃避敌人侵扰,其中又有避西夏之乱和避黑韩王朝之乱等意见;废弃说——所藏的都是一些已经无用的东西;排蕃思想说——藏经洞原来的窟主吴洪[~符号~]是吐蕃到张氏归义军时期敦煌佛教界的领袖人物,北宋时期敦煌寺院中保存的旧经典、旧文书中很多东西都与吐蕃有关系,所以就封存起来了;佛教供养法物说——分存在各个寺院的经书及法物需集中起来供养;经像瘗埋说——对残破、过时的佛教经典与造像有计划地、礼仪性地收集瘗埋 。
除封闭原因外,藏经洞是由何人封闭,封闭时间和原因是什么,学界也众说纷纭 。由此也知,虽然藏经洞发现120多年了,敦煌学研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来者解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