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 二 )


气压带

文章插图
气压带的季节移动从夏至到秋分,太阳直射点又逐渐南移至赤道;从秋分到冬至、又南移到南回归线 。这时地面上的气压带和风带,比秋分时一般南移5°左右,比夏至时南移10°左右 。例如,赤道低气压带这时已南移至赤道与南纬10°之间,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可一直吹送到赤道,并有一部分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所以在南北纬5°—15°、35°—45°、60°—70°之间的地带便成为风带的过渡地带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结果,由于大气环流的规律性,使得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从全球看,气压带与风带是相间分布的,即两个气压带之间必定存在一个风带 。再从气压带来看,全球七个气压带是高低相间分布的,且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 。而风带的分布是以赤道为轴南北对称分布的,即南北半球的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各气压带的高低性质主要取决于各气压带气流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方式,即上升和下沉,凡盛行下沉气流的区域,必定为高气压带,而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则为低气压带 。七个气压带中,三个低压带,四个高压带 。关于风向的确定,主要依据高低气压的相对位置和风带所在的半球(南或北),因为风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并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的 。高压带一定是风的辐散区,而低压带一定是风的辐合地 。种类分布气压带分布按照地理位置,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分为 :赤道低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副热带高压带(南北纬30度附近),副极地低压带(南北纬60度附近).极地高压带(南北极点附近).
气压带

文章插图
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及其两侧,是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带,这里受太阳光热最多,地面增温也高,接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 。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由于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空气渐重,在距地面4-8公里处大量聚集,转向南北方向扩散运动,同时还受重力影响,故气流边前进,边下沉,各在南北纬3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气增多,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它是因为空气聚积,由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属暖性高压 。极地高气压带在地球南北两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这里的太阳高度角最小,接受的太阳光热也最少,终年低温,空气冷重下沉,地面空气多,气压较高,形成南北两个极地高气压带,它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为了区别以上两个高压,需要指出在一般条件下,气温高的地方,因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到高空堆积起来,使高空空气密度增大,那里的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的气压都高,形成高气压,于是空气便从高气压向周围气压低的地方扩散,这样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品质就减少了,地面上随承受的压力就减低,形成低气压;气温低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这是周围的空气就会来补充,使气温低的地方空气柱的大气质量增多,地面气压因而增高,成为高气压 。所以近地面空气受热,气压下降,空气冷却,气压升高 。高空气压的高低与地面气压经常是相反的 。因为气温高的地方,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堆积,密度增大,形成高压;气温低的地方,空气下降后,在高空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这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空气中的高压和低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