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台北市地名 大稻埕


台湾省台北市地名 大稻埕

文章插图
大稻埕(台湾省台北市地名)【台湾省台北市地名 大稻埕】大稻埕 , 为台湾台北市地名 , 今属大同区境内 。在台北历史上 , 大稻埕在清末接替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艋舺(今万华) , 成为台北最繁华的地方 , 台北三市街之一 。直至日据期间 , 大稻埕在经济、社会及文化活动上 , 都有傲视全岛的惊人发展及成长 。不仅商业活动频繁 , 同时也是人文荟萃之地 。
基本介绍中文名:大稻埕
类型:台湾台北市地名
地点:大同区境内
特色:台北最繁华的地方
地理位置就地理位置而言 , 大稻埕对照今日的範围 , 盖指民权西路以南、忠孝西路以北、重庆北路以西、西临淡水河 。该区地理位置位于台北城北方 , 经北门可进入城内 , 北方则有大龙峒 。西临淡水河则有舟楫之便 , 大稻埕兴盛的命脉-船舶可自此直接出海 , 驶至唐山互市 , 甚至可远达欧美 。
台湾省台北市地名 大稻埕

文章插图
历史移民聚集1851年 , 泉州府同安籍移民林蓝田为了躲避海盗 , 从基隆搬到大稻埕 , 兴建了三间闽南式建筑 , 这就是大稻埕最早的店铺 。1853年 , 艋舺发生漳泉移民之间的械斗事件“顶下郊拼” , 下郊的泉州同安和漳州人被顶郊的泉州三邑人(晋江、南安、惠安)所驱赶 , 先是奔往北方的大龙峒 , 但不受当地同安移民接纳 , 再转到大稻埕 , 沿着淡水河建起毗邻店屋 , 形成街市 , 重建庙宇 , 利用淡水河来从事对渡贸易 , 形成以同安人为主的河港聚落区 。此后 , 在台北盆地附近(尤其是艋舺和新庄) , 每遇械斗事件 , 便有不少人逃抵大稻埕 , 在原有的同安人街市外围 , 陆续建立起“汉人居住区” 。使大稻埕从一开始 , 便呈现四方杂处、开放包容的特色 。1856年 , 大稻埕建霞海城隍庙 , 标誌着该区已经慢慢进入一个崭新的年代 。淡水开港两次英法联军之后 , 清廷与列强签订条约 , 开放安平、淡水等港口为国际通商港口 。因此 , 在1860年 , 淡水正式开港 。但是实际起卸的口岸 , 则包括艋舺和大稻埕 。不久之后 , 艋舺因为河沙淤积 , 市况渐衰 , 船只大都停靠在大稻埕 。大稻埕于是逐渐取代艋舺 , 成为北部的商业贸易中心 。1865年 , 英国人杜德来台湾考察 , 之后引进泉州安溪乌龙茶茶苗 , 贷款给农户栽种 , 再收买茶叶烘培精製 , 是为台湾精製茶叶之始祖 。安溪乌龙茶不但味道甘美 , 而且茶水分呈白、金、黄、绿、红五种颜色 , 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品尝之后 , 直夸这是Oriental Beauty(东方来的美人) , 于是“东方美人茶”的美名大作 , 国际行情水涨船高 , 欧洲人趋之若鹜 。而因此 , 外商五大行:德记、怡和、美时、义和、新华利 , 先后来到大稻埕设立分公司 , 向英、美等国输出茶叶 , 享誉国际的大稻埕茶市从光绪年代一直延续到日据时期 。在洋行带引下的茶叶贸易 , 不但使市场扩大 , 也迅速造就大稻埕惊人的财富 。1897年 , 日本总督府调查 , 发表大稻埕有茶商252家[1] 。此外 , 通商所影响的不仅是经济 , 亦将异国风格的建筑、宗教等文化带入了大稻埕地区 。鼎盛时期1882年 , 清法形势吃紧 , 台北毫无防备 , 乃计画筑城 , 城址就在大稻埕和艋舺之间 。1885年 , 中法议和 , 朝廷决定将台湾增设为行省 , 刘铭传任首任巡抚 。刘下定决心要大力推动新式建设 , 大稻埕即以其北部货物集散中心的优越地位 , 成为兴建台北火车站的首要考量之处 。刘最后选定大稻埕的南端(前铁路局遗址)兴建“台北火车票房”(今台北车站前身) , 此举更加带动了附近商街的繁华 。除了铺设铁路以外 , 刘铭传也在大稻埕设茶厘局、军装机器局等公家机构 , 在该区形成一个“官府建制区” 。渐渐地 , 台北在政经地位与台南并驾齐驱 , 乃至成为台湾第一大城 。也是在这个时候 , 富绅林维源与李春生合资建昌公司 , 在大稻埕开闢建昌街(今贵德街) , 兴建洋楼店铺作为外侨区 , 出租给外商使用 , 此后各国领事先后在此设立 , 商机蓬勃洋风鼎盛 。变迁“本岛人市街”在台湾日据时期初期 , 大稻埕的茶叶贸易依然兴盛 。日商全力抵斥洋行势力 , 转而以日本、东南亚为主要进出口市场 。大稻埕除了传统的茶叶买卖以外 , 南北货、中药、布匹批发业 , 更因台湾纵贯铁路的全线完成 , 而更加彭勃发展 。日据时期中期以后 , 大稻埕市况的繁荣 , 逐渐被日本人极力建设的城内(今中正区 , 原城中区)所取代 。在这种情形下 , 大稻埕和城内 , 可以说是一为经济中心 , 一为行政中心 。在日据时代进行市区改正计画的时候 , 西方的都市计画观念并未引入“城外” , 导致城内逐渐成为日本人统治重心 , 而城外的大稻埕则阴错阳差地成为台湾人的“本岛人市街” ,  并保留了最原始的街道景观与生活样貌 。不过在圆环、后车站地区有数个沖绳人社区 。1920年11月1日 , 日本人实施台湾地方官制及行政区域改制 , 废除原由台北厅直辖的艋舺、大稻埕、大龙峒三区 , 设台北市 , 隶属于台北州 。町名改正以后 , 大稻埕的行政区划约为港町、永乐町、太平町、日新町、下奎府町、建成町、上奎府町 。虽然在行政上“大稻埕”已经被裁废 , 但是该区并不因此就成了历史名词 , 台湾人依旧在日常生活上用“大稻埕”这个名字来指涉该区 。“新文化运动”当时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各地各种新兴思潮翻涌的年代 。日本国内掀起要求民主的大正民主 , 当时台湾的知识份子 , 在日本殖民政府的统治下 , 更深刻感受到这股新思潮的冲击 。于是许多新的尝试和活动 , 都先在富庶的大稻埕登场 , 然后再向全岛各地扩散 。对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 贡献极大 。比如说“淡水戏馆”、“港町文化讲座”、“永乐座”等 , 均是当时盛极一时的文化活动地点 。“永乐座”是大稻埕最负盛名的戏院 , 除了传统的戏曲以外 , 也是现代化话剧上演的舞台 。位于现今民生西路上的静修女中大礼堂 , 则是当时领导台湾文化革新、社会改革运动的“台湾文化协会”举行成立大会的地点 。大稻埕崛起之前 , 紧邻它的南边已经有一个街市 , 称为“艋舺” , 公元1723年(清雍正初年) , 福建泉州晋江、南安、惠安移民渡海来到此地 , 由于当时台湾原住民(日据时代称为高山族 , 台湾光复后称为山地同胞 , 在改称为原住民 , 一共有九个族)之一的平埔族以独木舟从淡水河上游载运农产品来这里与汉人交易;平埔族人称“独木舟”为艋舺 , 因此而得名 。公元1853年 , “艋舺”的福建漳州与泉州移民械斗 , 泉州同安人和漳州人被泉州三邑人(晋江、南安、惠安)驱赶 , 先逃往北方的大龙峒 , 再转到大稻埕 , 沿着淡水河建起街市 , 重建庙宇 , 利用淡水河从事贸易 , 于是大稻埕形成以同安人为主的街市 。此后 , 台北盆地附近每遇械斗事件 , 便有不少人逃到大稻埕 , 使大稻埕形成四方杂处、开放包容的特色 。公元1856年 , 大稻埕兴建了“霞海城隍庙” , 这座庙宇虽然不大 , 却是台北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 。在台北尚未开发的时候 , 大稻埕原本是平埔族原住民『圭母卒社』的聚集生活的地方 , 直到了康熙48年(公元1709年) , 当时在台居民陈赖章向政府申请了官方开垦直到 , 开拓大加腊堡地区 , 包含了大稻埕一带 , 汉人才渐渐进入这里 , 开始了农业公正的生活 , 当时这个地区有一个很大的晒穀场 , 供这里的居民使用 , 因此就将这里称为『大稻埕』 。大稻埕的兴衰从汉人进入开荒拓垦后 , 一直平静的生活在大稻埕地区 , 直到了1920年 , 台湾日据时期 , 台湾总督府实施了台湾地方官制以及行政区域改制等计画 , 废除当时台北厅直辖之艋舺、大稻埕、大龙峒三区 , 设立了台北市 , 隶属于台北州 , 虽然大稻埕的区域已被裁废 , 但是大稻埕并不因此就成了历史名词 , 时至今日 , 大稻埕仍然是台北人怀念的所在 。大稻埕码头的繁荣大稻埕的範围为民权西路以南 , 忠孝西路以北 , 西临淡水河 , 东至重庆北路 , 往北是大龙峒 , 往南经北城门进入城中区 , 出南门后到艋舺 , 而大稻埕码头位于淡水河畔的5号水门处 , 环河北路与民生西路口;大稻埕码头的兴起 , 也与大稻埕地区的发展相当有关 , 因为大稻埕紧邻淡江 , 而称大稻埕为稻江 , 1858年 , 清廷因英法联军之一役战败 , 签订天津条约 , 在1860年 , 淡水正式开港通商 , 促成大稻埕往后浓郁的异国情调与繁华景象 , 实际起卸的口岸 , 则包括艋舺和大稻埕 , 艋舺因居民排外性强 , 加上河口淤积等因素 , 把通商机会和台北物资集散中心的地位 , 拱手让给大稻埕;往后 , 英、美等国商人 , 纷纷在大稻埕沿河的贵德街和南京西路上设立洋行 , 而外商鼓励北部农民大量种茶 , 以便销往自国;在外国洋行带印引下的茶叶贸易 , 不但使市场扩大 , 也促使这里的经济发展开始繁荣兴盛;更在刘铭传担任台湾巡抚前后 , 划定大稻埕的淡水河沿岸为外国人居留区 , 并改善货运、码头设施及电力通讯等 , 更是奠定了大稻埕商业繁荣的基础 。大台北的怀旧风味大稻埕在台北市政府的规划下 , 在特定的节日也有烟火活动 , 让民众在淡水河畔欣赏美丽的烟火表演;此外 , 附近的『大稻埕历史街』也是着名的景点 , 『海关博物馆』更是展示着世界各国的海关制服以及相关文献、文物 , 『永乐市场』、『迪化街』更有许多充满人文风情的建筑 , 让民众在都市的忙碌生活中 , 能够体验早日的纯朴风情 。景点今日的大稻埕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见证昔日风华的迪化老街 , 以及一年一度热闹非凡的年货大街 。日据时期以南北杂货、茶行为主 , 之后米业、中药等也逐渐占有一席之地 。永乐市场及其附近的布行更是建立台湾五十年代经济奇蹟的纺织工业之大本营 , 可惜后来较凋零 。大稻埕有一着名的大稻埕霞海城隍庙 , 原是福建泉州同安下店乡五乡庄居民的镇守之神 。现今奉祀霞海城隍主神 , 并配祀三十八义勇公〈即自艋舺护送金身至大稻埕途中受袭死难者〉等 。庙的格局较小 , 只有正殿与拜亭 , 但香火鼎盛 , 信徒众多 。除此之外 , 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大稻埕教会 , 位于大稻埕老市区 , 主体建筑样式据悉为李春生参考福建厦门一带西方传教士所建之教堂所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