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敬洞山


娄敬洞山

文章插图
娄敬洞山【娄敬洞山】娄敬洞山位于泰山西北麓,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东南 。相传汉初谋臣娄敬曾在此隐居而名,俗称小娄峪 。又因山形似老龙蟠曲,如佛座莲台、莲朵,故又名蟠龙山、莲台山、万花山等 。
基本介绍中文名称:娄敬洞山
地理位置: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东南
占地面积:2.1平方公里
西距五峰山:5公里处
史料记载民国年间李镜蓉《创建张良祠碑记》载:“吴越春秋时,范蠡伐吴后易姓名来隐于此,有碑可考 。迨汉留侯张子房辟穀于此,其对高祖云‘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者在此也,因名张山 。”又传张良谋杀秦始皇未遂,始皇怒而“大索天下”,张良便隐此避秦之害 。后历代道人隐此修真,至清嘉庆年间,因故查抄封禁,庙毁林伐 。民国初整修,焕然一新,满谷葱翠 。娄敬洞山概况娄敬洞山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南距灵岩寺15公里,西距五峰山5公里处 。峪深3公里,面积2.1平方公里 。传说是因汉代娄敬在此隐居而得名 。古代道教兴盛时,这里曾为道观,除少数道院建筑完好外,多数已倾圮,有的尚存遗址 。据玉皇殿墙上的碑文记载,道观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代,极盛时“殿宇峻起,神像璀璨、金碧辉煌,山谷生色,到此者悦如人居天上,境入桃源……”寺院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十二月被官府查抄封禁,没收田产200余亩,房屋75间,寺观树株尽被砍伐,道观逐渐衰败 。“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古建筑和文物惨遭破坏,有些已蕩然无存 。娄敬洞山道观现有“莲台胜境”坊、蓬莱观、三元宫(又名无梁殿)、张仙祠、玉皇殿等几幢古建筑 。特别是娄敬洞山的岩洞尤多,呈现出喀斯特地貌特徵 。计其大者有娄敬洞(又名白鹤灵芝洞)、青龙洞、王母洞、三清洞、八卦洞、风洞、云洞、仙姑洞、火龙洞(又名玉皇洞)、朝阳洞等十几个 。“莲台胜境”石坊位于山峪口处,东侧有洞虚观遗址,仅存石碑,碑文是元代诗人、散曲家杜仁杰撰写 。再东侧为蓬莱观和无梁殿,观内有白鹤泉,院内有古碑3通,记述着寺观的沧桑 。自蓬莱观沿盘路东行是张仙祠,柯有大厅3楹,已多处坍塌 。传说汉留侯张良曾在此隐居 。自张仙祠院北东行,过“渡仙桥”,沿盘路而上便是吕祖祠,吕祖祠西侧是“清静别墅”院 。由吕祖祠东行过盘路,在路西山半崖间,有一朝阳洞,洞分两层 。吕祖祠东北是老君洞,洞在悬崖峭壁间,高数丈,砌有石阶盘道,可拾级而上到达洞口,洞内雕有老君像,刻工精细,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掉了头颅 。自老君洞往东是梯子崖,崖南有王母泉,前东山半腰处有一洞穴叫王母洞,洞口镌有对联:“壶中灵药山中采;宴内蟠桃洞中寻”,横联为“西望瑶池” 。此洞有上下两层,登上洞顶可饱览山景 。梯子崖高数丈,巨石垒垒,沿石阶攀登而上,最高处是天台庵玉皇殿 。庵东北近处有八卦洞,洞内有玉皇大帝像 。北面近处是火龙洞,洞内有石榻 。西有仙姑洞,有盘路崎岖,迂迴可通 。山巅正中是主佛殿,内有两丈高自然石雕佛像,为山中最大的石佛,主佛殿建造精美,窗欞为整石镂雕,殿旁有白鹤洞和三清洞 。主佛殿东,三峰山半腰峭壁上有全山最大的娄敬洞,洞穴贯穿大山东西相通,“深约里许,宽一二丈,高十余丈”,洞内阴森黑暗、曲折迂迴,需藉助灯光伛偻前进 。《长清县誌》载:“烛其石纹,有如莲花者,如灵芝者,如玉如盖,即良工巧匠弗能状焉,洞之绝胜处尽此矣 。”出娄敬洞东南口,巨石如虎,路旁森列,石上凿神龛,祀娄敬、张良、范蠡,侧旁有少年“油博士”像,像前供桌石台刻有“大金国泰和四年造”8个字 。娄敬,即刘敬,号草衣子,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与张良一起建议刘邦入都长安有功,赐刘姓 。他还建议与匈奴採取和亲政策,把6国豪强及各门望族后裔10万人迁到关中,以削弱6国豪强势力 。这些建议都被刘邦採纳,被封为关中侯,张良被封为留侯,后来张良弃爵到历城县扶山山洞隐居(扶山山洞后称张子房洞),娄敬亦来到莲台山(后称娄敬洞山)隐居,与张良过从甚密,常在洞前下棋,石棋盘尚在 。七十二洞此山有大型溶岩洞穴,自古有七十二洞之说,今着名的有青龙洞、王母洞、八卦洞、火龙洞、仙姑洞、三清洞、娄敬洞、老君洞、朝阳洞、聚风洞等 。这里历史悠久,古蹟遍布;奇峰环围如城廓,古洞毗连似仙府;植被茂密,山鸟飞舞 。名胜古蹟庙宇今存庙宇6处,碑碣43块,摩崖刻石5处 。蓬莱观位于谷口内 。谷口有拱形门石坊,额书“莲台胜景” 。坊内为洞虚观遗址,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丘处机再传弟子曹志沖等人创建,属龙门系,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改为五峰书院 。沿南岸东上为蓬莱观,全为石砌建筑,今存重修后的无梁殿及明崇祯年间《重修观音堂碑记》、清康熙年间《创建三元宫记》等碑碣 。观内白鹤泉已湮涸 。张仙祠东为张仙祠,民国初创建 。祠坐东朝西,大厅、配殿、山门完好 。厅后有万花洞 。青龙洞位于张仙祠南 。洞口西北向,洞高1.9米,宽1.5米,深40米,外大内小,呈蛇尾状 。王母洞其上是王母洞,险居东山腰,高2.3米,宽1.7米,深20米 。民国初重修洞门,额书“西望瑶池” 。洞内有石雕王母像,高1.5米,丰姿端庄,衣带飘然 。王母洞分上下两层,开凿竖井相连,井壁高13米,有石阶,可只身攀登 。上洞高15 米,宽3米,深40米 。洞口呈竖梭形 。站在洞口远望峰谷,郁垒远围,陡峭高峙,山林野卉,争逞异态,若世外桃源 。王母泉洞北侧有王母泉,大旱不涸 。玉皇殿位于青龙洞北 。天台庵玉皇殿沿山腰小道北去至谷底为梯子崖,攀缘而上,又有高崖,崖巅悬筑天台庵玉皇殿 。殿西向,两米见方的小院开南北山门,南门额书“南天门”,门下有清康熙年间摩崖刻石《重修天台观记》及嘉庆年间《修玉皇殿记》 。北门外是绝壁环抱的深涧山坞,有三洞毗邻 。南为八卦洞,高2米、宽7米、深13米,洞口两侧有线刻人物画,粗犷古朴,年代无考 。另有刻石,记明嘉靖年间道姑高大霞在此“羽化”而塑像纪念之事 。北为仙姑洞,高2米,宽3米,深3米,内有悬伞宝盖钟乳石,秀美奇观 。中为火龙洞,高8米,宽2米,深10米 。洞口有《重修洞碑记》 :“火龙洞冬暖如炉,八卦洞夏凉,居之可置丹炉 。” 三峰山位于玉皇殿东,是娄敬洞山的主峰,其巅三峰突兀峻拔,故名 。三清洞小娄峪至此被峰峦阻截为坞,坞北侧有三清洞,高7米,宽8米,深10米,内有神龛,供三清天神石雕像,额书“古今独尊” 。洞西有清康熙年间摩刻《三清洞记》 。坞东崖壁上凿石成龛,依崖雕成大佛像,龛外建殿,额书“主佛殿”,墙内嵌1926年《创建主佛殿碑记》 。娄敬洞位于三峰山底主佛殿南,即所传范蠡、张良、娄敬先后隐居处 。又传古时聚白鹤、多灵芝,故又名白鹤洞、灵芝洞 。洞东西相通,洞口西北向,呈三角形,高8.5米,底宽7米 。洞内宽敞似厦,高40米,宽30米,全长175米,洞中有洞,洞中有山,钟乳石奇形怪状,似人似兽 。洞顶栖居着数以万计的蝙蝠 。行至东南向洞口,有巨石如虎形,原有神龛,供奉范蠡、张良、娄敬三石像,建国后尽毁,龛基尚存 。出洞口是深山盆地,梯田环绕,中为山村,俗称大娄峪 。远眺东南,岱峰如人峙立,与洞口相对 。洞外南壁有金代皇统年间摩刻:“汉朝娄敬先生号草衣子,住洞迄今千三百年矣 。洞有古塑范蠡、张良先生之像,今者住洞道人徐真道及禹城善人张彦等 。” 老君洞位于梯子崖西北悬崖峭壁之上 。民国年间依崖砌阶,如天梯直上 。洞口建小庙,额书“福佑群生” 。洞高3米,宽5米,深4米 。内供石雕老君像,已毁 。玉柱峰洞北为玉柱峰,夏季大雨后水从石窟喷出,形成飞瀑奇观 。梯子崖西是吕祖祠,民国年间创建,正殿及山门尚存 。殿西是清静别墅,已毁 。院内有清康熙年间《创建九皇堂碑记》、民国年间《段公祠碑记》、《重修七真院吕祖祠记》等碑碣 。朝阳洞祠北是朝阳洞,险居峭壁,石磴悬空 。洞外筑清雅小院,洞内分内外双洞 。外洞如屋,高3米,宽5米,深7米,中设神龛,供浅浮雕太上老君、吕祖、白鹤盲人 三石像,额书“默朝上帝”,联为:“洞古山深修罗汉,阳生阴灭炼真人 。”内洞口小腹大,高2.5米,宽4米,深24米 。内有钟乳石如莲花、如灵芝、如云、如盖,精美玲珑 。朝阳洞西是天烛峰,拔地而起,奇峭峻秀 。峰腰有透明洞,俗称风洞,可沿天然断层形成的云梯入洞 。峰西南为谷口 。此处怪峰罗列,幽洞遍崖,满谷葱翠,万物峥嵘 。待到深秋时节,霜染红叶,诗意盎然,正是“置身着色娄敬山,红叶醉倒回家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