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文物在,人不走 罕见强降雨突袭下的河南文物保卫战( 三 )


除了考古队的工作人员,不少当地政府派出的“外援”也及时参与到辛村遗址的保护行动当中。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付渊博,就是主力“外援”之一。
暴雨如注之时,付渊博却一天三次往考古工地跑,还坚持在车马坑西南方向打开了一条泄洪沟,保证积水能快速排走。“这一招,成了车马坑保护成功的关键。”高振龙说。
坚守四天三晚,雨水终于过去,卫侯车马坑保住了!并且安全无虞。付渊博这才回到家里,倒头就睡。“梦里全是水,这辈子都不想再穿胶鞋了。”他说,“但能换来文物的安全,值!”
不止郑州博物馆新馆、鹤壁辛村遗址,当浚县明代古城墙遭遇积水围困,1500余名民兵及志愿者便合力加高加固河坝坝墙,组织排水保护古迹;当洛阳龙门石窟附近伊河河水漫入景区路面,近千名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立即开展保洁清淤和设施维修工作;当洪水通过世界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永济渠(卫河)上的云溪古桥,文保人员全程驻守桥上,手持长杆,清理掉每一个可能堵塞桥孔的杂物……
在每一个文物点,都有文保人员、志愿者、救援队伍拼尽全力与险情抗争,用凡人之躯撑起不平凡的华夏文明保护伞。

考古|文物在,人不走 罕见强降雨突袭下的河南文物保卫战
文章插图
来源:河南博物院微博。
挺住: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三皇五帝多少事?悠悠。秦砖汉瓦枕水流。”在遗产丰厚、文物荟萃的河南,强降雨后的河南文物还好吗?这个问题不仅萦绕在河南人脑海中,也时刻牵动着社会公众的心。
“河南文物局局长哭了”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超过3亿,触动了无数考古文博人士和热心网友。各地、各界的援助纷至沓来。
国家文物局的应急资金来了!省政府的应急资金来了!
7月21日,国家文物局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动用文物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项目资金,支持河南受灾文物应急、支护、抢险及勘察勘探等,确保受灾文物第一时间得到保护。河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批示,并研究下拨文物抢险专项资金。
“有了这笔资金,我们可以及时购置一些抽排水设备,解了燃眉之急。”刘海旺说。
兄弟文物单位的暖心声援来了!
“加油!”“风雨同舟,盼平安!”“人和文物都要平安!”……在河南博物院的微博评论区,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长沙博物馆、山西博物馆、河北博物馆等全国多所博物院(馆)的留言令人动容。
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七家单位,更是迅速组织购买了消毒水、雨衣、雨靴、强光手电等灾后急需品,以及热干面和咸鸭蛋等食品物资,对口驰援河南同仁。

考古|文物在,人不走 罕见强降雨突袭下的河南文物保卫战
文章插图
来源:龙门石窟微博。
社会各界的救援物资也来了!
7月25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等筹集的价值100多万元的救援物资,分别从浙江义乌、江苏南京、浙江杭州、上海等地出发抵达郑州。8月2日,某社会团体向河南省中原文物保护基金会捐赠了价值200万元的文物展柜、囊匣等文物保护装备,助力文博机构灾后重建。
还有许多社会爱心人士解囊相助,甚至不愿透露姓名。
灾害面前,风雨同担。目前,河南各地受灾文物建筑、古遗址、考古工地、文物保护工程工地及博物馆的抢救保护和重建工作正在有序开展,“要防止灾害扩大以及次生灾害的发生。”田凯强调。
河南的这场“文物保卫战”,在令人感动之余,也引发不少基层文物工作者的感慨与反思。
“比如国保单位巩义康百万庄园,虽然预留有排水通道,但设计标准只稍高于地区年平均降雨量,雨量暴增时作用有限,仍会产生水涝。”任伟表示,部分文物点尚未实施系统专业保护工程,亟需提升防护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