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传言玉女·钱塘元夕《传言玉女·钱塘元夕》是南宋词人汪元量的词作 。
【传言玉女·钱塘元夕】该词的中心意思是雨夜怀人 , 上片写词人听到雨打芭蕉而回忆往事 , 翻阅旧时诗书 , 下片写词人看到旧时的诗书已然模糊 。全词布景说情 , 其所记叙虽近在眼前 , 但其意旨仍有余地 。
基本介绍作品名称:传言玉女·钱塘元夕
创作年代:南宋
作品体裁:词
作者:汪元量
作品出处:《水云词》
作品原文传言玉女1·钱塘元夕一片风流 , 今夕与谁同乐?月台花馆 , 慨尘埃漠漠2 。豪华荡尽 , 只有青山如洛3 。钱塘依旧 , 潮生潮落 。万点灯光 , 羞照舞钿歌箔4 。玉梅消瘦 , 恨东皇5命薄 。昭君泪流 , 手捻琵琶弦索6 。离愁聊寄 , 画楼哀角7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

    传言玉女:词调来源于汉武帝时一掌故传说 。《汉武帝内传》:“帝闲居承华殿 , 东方朔、董仲舒在侧 。忽见一女子着青衣 , 美丽非常 , 帝愕然问之 , 女对曰:‘我墉宫玉女王子登也 , 乃为王母所使 , 从崑仑山来 。’语帝曰:‘闻子轻四海之禄 , 寻道求生 , 降帝王之位 , 而屡祷山岳 , 勤哉!有似可教者也 。从今日清斋 , 不间人事 , 至七月七日 , 王母暂来也 。’帝下席跪诺 , 言讫 , 忽然不知所在 , 帝问东朔:‘此何人?’朔曰:‘是西王母紫兰宫玉女 , 常传使命 , 往来扶桑 , 出入灵州交关 , (有删) , 昔出配北烛仙人 , 近又召还 , 使领命禄 , 真灵官也 。’”词名本此 。
    月台花馆 , 慨尘埃漠漠:月光下 , 花丛中 , 依旧台馆林立 , 但已瀰漫敌骑的尘埃 。漠漠:密布貌 , 布列貌 。
    豪华荡尽 , 只有青山如洛:昔日繁华都已消歇 , 只有青山依然秀美耳 。豪华:指元宵节的繁华已逝 , 喻指宋朝昔日的整个太平景象已蕩然无存 。
    舞钿(diàn)歌箔:这里用来比喻宫庭歌舞的繁华场面 。钿 , 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箔 , 用金做成的薄片 。
    东皇:指春神 。
    弦索:指乐器上的弦 , 泛指弦乐器 , 这里指琵琶 。
    哀角:戍楼传来的号角声 。
白话译文眼前景象繁华依旧 , 谁能与我共享欢乐呢?月下花丛掩映 , 楼台林立 , 只是已蒙上漫漫尘埃 。昔日繁华消逝 , 只有青山如常 。钱塘江仍像从前潮起潮落 , 尘世的兴盛衰亡仿似与它无关 。往日烛光烁烁、亮如白昼 , 一片歌舞昇平 , 现今都已不再 。梅花凋谢 , 春光难以长久 。国家即将陷落 , 后宫嫔妃只怨命运多舛 。满腔愁怨无处说 , 只能寄托在那幽咽的号角声中 。创作背景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 , 蒙古贵族开始了攻灭南宋之战 , 至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秋 , 元军三路直逼临安 。次年二月 , 宋降 , 帝后三宫被俘北迁 , 汪元量作为宫廷乐师亦同行 。这首是写临安元宵节的词 , 慨叹“尘埃漠漠” , 当在元军兵临城下之际 , 应作于公元德祐二年的正月十五日 , 也就是南宋国都的最后一个节日 。作品鉴赏文学赏析上片起首即是问句:眼前依然一派热闹景象 , 但跟谁一起赏玩呢?大兵压境 , 人心惶惶 , 苦中作乐 , 倍显其苦 。以下六句 , 分别从台馆、青山、江潮三层落笔 。“月台”二句 , 谓月光下 , 花丛中 , 依旧台馆林立 , 但已瀰漫敌骑的尘埃 。“豪华”二句 , 谓昔日繁华都已消歇 , 只有青山依然秀美耳 。这两句本于唐许浑《金陵怀古》诗“英雄一去豪华尽 , 惟有青山似洛中” 。既是化用前人诗句 , 则“似洛”不必过求实解 , 取其寓意即可 。“豪华” , 实概指宋朝昔日的整个太平景象已蕩然无存;后汪元量从燕地南归后 , 作《忆王孙》词又有“人物萧条市井空 , 思无穷 , 惟有青山似洛中”之叹 , 直用许浑原句 , 写“豪华荡尽”处也更深刻 。“钱塘”两句 , 谓钱塘江潮涨潮落如故 , 似怨江潮无情 , 不关人间兴衰 , 与“无情最是台城柳 , 依旧烟笼十里堤”(杜牧《台城》) , 同一机杼 。后汪元量南归 , 被俘同难的宫嫔们赋诗相赠 , 其中林顺德《送水云归吴》诗云:“归舟夜泊西兴渡 , 坐看潮来又潮去 。”当是化用汪词送汪 , 真是不胜唏嘘了 。上片写室外之景 , 下片转写室内 。先分别从灯光、玉梅、昭君三层落笔 。元宵节又称灯节 , 往日火树银花 , 万点灯光 , 今日却羞照歌舞场面 。“羞”字用得好 , 谓“灯光”也以神州陆沉而仍沉溺歌舞为羞 。这里把“灯光”拟人化 , 实则反衬亡国人的视角和心境 。觉“羞”的不是物 , 而是人 , 即作为观照者的词人自己 。珠光宝气与万点灯火交相辉映 , 愈丽愈“羞” , 良辰美景顿成伤心惨目了 。“玉梅”两句 , 谓梅花凋残 , 怨恨春光不久 。《尚书纬》说:“春为东皇 , 又为青帝 。”陆游《朝中措·梅》云:“任是春风不管 , 也曾先识东皇 。”亦谓梅花虽不至浓春而凋谢 , 但先识春天 , 也就胜过百花了 。陆词实以东皇喻孝宗 , 喻指受知孝宗之事 。汪词当亦有所指 。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云:“月地云阶漫一樽 , 玉奴终不负东昏 。”据《南史·王茂传》 , 王茂助梁武帝攻占建康 , “时东昏妃潘玉儿有国色 , 帝乃出之 。军主田安启求为妇 , 玉儿泣曰:‘昔者见遇时主 , 今岂下匹非类 。死而后已 , 义不受辱 。’及见缢 , 洁美如玉 。”苏轼诗即以玉儿比梅花 , 言其洁白、坚贞 。汪词“玉梅”句 , 实亦暗寓宋朝后妃当此国祚将终之时 , 命运坎坷 , 怨恨至极 , 甚至怨恨皇上无能 。接下“昭君”两句 , 当系喻指宫嫔 。汪元量当时所作《北师驻皋亭山》末句云:“若议和亲体练卒 , 婵娟剩遣嫁呼韩;汪后在北方作《幽州秋日听王昭仪琴》 , 也有“雪深沙碛王嫱怨 , 月满关山蔡琰悲”之句 , 喻指被俘的王昭仪;同难宫嫔郑惠真《送水云归吴》诗 , 亦以“琵琶拨尽昭君泣 , 芦叶吹残蔡琰啼”自喻 。结尾“离愁”两句 , 则总括后妃、宫嫔 , 且兼包作者自己 。谓满腔离宫之愁 , 只能寄托在戍楼传来的号角声中 。戍楼以“画”修饰 , 用华辞反衬;角声直以“哀”形容 , 相反相成 。这撕人心肝的幽咽角声 , 不啻为宋王朝奏起了輓歌 。写元宵佳节而以“哀角”作结 , 颇为罕见 , 却是伤心人的心声 。名家点评中国社科院教授杨积庆:“结句借画楼哀角 , 聊寄离愁 , 总结全篇 , 既点明题旨 , 又暗合词牌《传言玉女》本意 。”(《唐宋词鉴赏辞典》)作者简介汪元量(约1241—1317) , 字大有 , 号水云 ,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进士出身 。宋度宗时 , 以善琴而为宫廷琴师 。元军攻陷临安后 , 他随三宫被掳北上至元大都 , 其间常往狱中探视史天祥 , 彼此以诗唱和 , 成为知交 。后出家为道士 , 始得放还南归 , 浪迹江湖 , 了却残生 。其作品 , 格调悽恻哀怨 。着有《水云集》《湖山类稿》 , 词集《水云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