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文章插图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位于秦皇岛市,于2012年3月做出撤系建院决定,成立了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本科专业 。
基本介绍中文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英文名: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at Qinhuangdao
简称:东秦计工学院
校训: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创办时间:2012年3月
所属地区:中国 河北 秦皇岛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
学校属性: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下属学院
教师:82名
主管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兼职院士:2名
长江学者:1名
教授:16名
副教授:21名
讲师:40名
本科专业:4个
现任院长:刘杰民
学院概况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于2012年3月做出撤系建院决定,成立了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计算机套用研究所、嵌入式系统及智慧型诊断研究所、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工程最佳化与智慧型天线研究所、物联网与信息安全研究所、网路新技术与套用研究所等6个科研机构;形成了以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电子技术、测量与控制技术以及物联网与信息安全为主的,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链群 。师资力量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具有一支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相适应的,素质优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具有改革创新能力,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凝聚力强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现有专职和兼职教师共82名,其中兼职院士2名、长江学者1名、教授16名、副教授21名、讲师40名,专职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3.5%,博士学位教师为69.6%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副导师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副导师32名,可在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套用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体与理论、检测技术与自动化等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科研环境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实验室,担负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信工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多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电子工艺实习、毕业设计、学生创新以及科研和技术培训等任务 。实验室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配备有计算机和其它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共1200余台件,总价值近1600万元 。实验室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由主管实验教学的副院长具体负责开展工作 。实验室现有11名专职实验教师,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名,中级职称教师6人,全部教师具有本科以上学历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具有设备先进的实验室,其中具有"定位测向实验室"、"下一代网际网路技术实验室"两个"985"重点建设实验室和1个认知无线电实验平台,并具有接口与通信实验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网路实验室、信号与系统实验室、光纤通信实验室、数位讯号处理实验室、图像处理实验室、高频电路实验室、微波与天线实验室、通信原理实验室、新通信技术实验室、程控交换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与FPGA实验室、无线感测网路实验室、射频识别技术RFID实验室、基础医学实验室、生物信号检测实验室、医学仪器系统实验室、医学成像实验室、工程光学实验室等20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学生创新实验室,并已建立了若干校外实习基地,完全满足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需要,为学生的实际能力的提高、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技术创新,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和达到实验资源的共享,各实验室积极创造条件,全面实现了实验室的开放,逐步增设了选修实验、自选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同时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学科建设几年来,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师在科研和创新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国内外各类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几百篇学术论文,共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以及横向科研课题 。科研工作的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2007年,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被河北省批准建设了《河北省电子信息本科教育创新高地》,隶属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四个专业都是创新高地建设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重点建设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两个学校建设重点学科,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已经列入河北省重点学科 。学生培养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际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几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和省级科技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率稳步提高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研究生教育从建校后不久即已开始并不断取得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东北大学研究生院秦皇岛分院于2005年5月12日在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成立,共享东北大学博、硕士点 。现拥有博士导师和硕士导师近60人 。研究生分院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理工文管哲等高层次综合人才为己任,在研究生教育中加强管理,大胆改革,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得到切实保障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两个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已经列入河北省重点学科 。专业设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代码:080605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骨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外语能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体、软体设计与套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与方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离散数学、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作业系统、编译原理、软体工程、计算机网路、高级语言、彙编语言、数据结构、资料库系统、嵌入式计算机系统等 。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具有计算机网路、计算机组成原理、接口与通信技术等专业实验室和计算机机房 。通过四年学习,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外语能力;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体和硬体的基本能力;了解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可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设计、软体开发、系统集成、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通信工程专业代码:080604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骨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通信工程专业培养适应信息领域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信息处理、传输、交换、现代通信网路、无线通信、计算机通信、光纤通信、计算机套用、外语、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电子、信息技术,通信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研发与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通信专业开设主要课程有: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FPGA原理与套用、高频电子线路、信号与线性系统、通信原理、现代通信技术、数位讯号处理、电磁场理论与微波技术、现代交换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C语言程式设计、移动通信、光纤通信、资讯理论与编码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套用、计算机通信网等 。通信工程专业设有高频电路、微波天线、程控交换、通信原理、新通信技术、接口与通信、计算机网路、FPGA实验室、嵌入式系统等实验室 。毕业生应掌握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及程控交换技术、光纤通讯、移动通讯和计算机网路通讯的基本原理及套用方法,具有各类通信系统的设计、研究及开发的工作能力 。通信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公司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计算机网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设计和教学工作,以及经营与管理工作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代码:080603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骨干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属于电子技术和信息工程领域的宽口径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外语能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电子技术套用与工程设计、信息获取与处理、通信系统与信息网路设计、电子和信息产品开发能力的实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主要课程有: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路、资讯理论基础、信号与系统分析、通信原理、数字图象处理、语音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计算机网路、检测与转换技术、单片机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嵌入式系统及套用、DSP原理及套用、自动控制原理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有微机原理与接口、信号与系统分析、光纤通信、数位讯号处理、天线与微波技术、高频电路、通信原理、数字图像处理、嵌入式系统等专业实验室 。通过四年学习,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能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适应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广泛的工作範围;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套用的一般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套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了解信息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生可在各类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公司从事信息处理、通信技术、计算机网路、电子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开发、设计和教学工作,以及经营与管理工作 。物联网工程专业代码:080640S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获得工学学士学位 。骨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东北大学是2010年教育部批准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首批重点高校之一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较好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外语能力,在感测技术、网路通信、嵌入式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移动计算、计算机套用技术等方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高级人才 。物联网工程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离散数学、物联网工程导论、电路与电子技术、数字逻辑与系统、C++程式设计、感测器技术、物联网通信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作业系统、计算机网路、单片机技术及套用、资料库原理、RFID原理及技术、嵌入式系统与套用、无线感测器网路等 。无线感测器网路实验室、RFID原理与技术实验室、物联网综合技术实验室、嵌入式系统与FPGA实验室、计算机网路实验室等8个专业实验室可为物联网工程专业提供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和条件;并设有物联网与信息安全研究所,作为学生进行实习和参与科研等实践活动的场所 。通过四年学习,学生能系统地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具有较高的外语能力;掌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掌握物联网套用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设计与开发物联网套用系统、软体、硬体的基本能力;了解与物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 。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技术和管理部门等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系统集成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研究所介绍东北大学工程最佳化与智慧型天线(EOSA)研究所东北大学工程最佳化与智慧型天线(EOSA)研究所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 。研究所自创建以来,在汪晋宽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发展与壮大,研究方向具有多样性且紧跟国际学术前沿领域 。目前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智慧型电网、移动通信关键技术、认知雷达、制导与智慧型控制、无线感测器网路、人脸识别、认知无线电网路、阵列信号处理等;研究所现设有智慧型天线研究室、感测器网路与测向定位实验室、智慧型视频监控实验室、信号处理研究室,工程最佳化与智慧型控制研究室 。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海外学者3人、教授7人,副教授15人,博士研究生19人,硕士研究生52人 。学术梯队合理,已形成了一种独立研究、相互协作、定期讨论和各攻所专的学术风气,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 。研究所拥有良好的网路服务和实验设备,方便的资料检索和收录检索条件,研究所成员可直接通过网路查找包括 IEEE、IEE、Elsevier、John Wiley在内的多种资料库的电子期刊等,并能进行网上SCI、EI、ISTP收录检索;研究所还具有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完善的仿真资源,各种软体工具齐全,并建立了先进的仿真系统,以上条件为进行科研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 。研究所成员已发表学术论文60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外资料库检索的学术论文480多篇 。研究所成员每年都参加ICASSP、EUSIPCO、TENCON和ISAP等通信和信号处理等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套用研究所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计算机套用研究所成立于2004年 。现有科技人员20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博士8人,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6人,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8人 。目前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有:未来网路体系结构研究、数据中心拓扑设计、无线感测器网路、数据挖掘、数字图像处理、云计算等;研究所现设有未来网路体系机构 研究室、无线感测器网路研究室、数据挖掘研究室 。研究所学术梯队合理,已形成了一种独立研究、相互协作、定期讨论和各攻所专的学术风气,具有良好的科学研 究氛围 。研究所现已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横向科研项目10项 。研究所成员已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外资料库检索的学术论文120余篇 。研究所成员每年都参加相关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 。物联网与信息安全(IITIS)研究所物联网与信息安全(IITIS)研究所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秦皇岛,依託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电子信息系,致力于物联网工程及技术、信息安全等领域的理论及套用研究 。IITIS于2010年12月16日与北京邮电大学联合成立,是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的重点研究机构之一,是灵创团队的机构之一 。以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为核心的灵创团队是杨义先教授和钮心忻教授领导的由一批志同道合的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等组成的专注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跨机构集体,主要由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信息与网路攻防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交通大学网路安全技术研究所、四川省数据通信与灾备工程研究中心、物联网与信息安全研究所等单位构成 。IITIS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套用密码学、无线感测器网路、信息安全技术及套用、光纤通信等 。现有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5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1人,学术梯队合理,已形成了一种独立研究、相互协作、定期讨论和各攻所专的学术风气,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 。研究所拥有良好的网路服务和实验设备,方便的资料检索和收录检索条件,研究所成员可直接通过网路查找包括 IEEE、IEE、Elsevier、John Wiley在内的多种资料库的电子期刊等,并能进行网上SCI、EI、ISTP收录检索;研究所还具有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完善的仿真资源,各种软体工具齐全,并建立了先进的仿真系统,以上条件为进行科研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研究所成员已发表论文近数百篇,其中被SCI、EI、ISTP等国外资料库检索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已经获得专利近二十项,在国内外出版学术专着近三十部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网路新技术与套用研究所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网路新技术与套用研究所成立于2011年,现有科技人员7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1名、讲师4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名,7名研究生导师 。目前,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网路体系架构、融合网路关键技术、光网际网路中的路由及其相关技术、网路及其套用技术等,目前已完成国家级和省级纵向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嵌入式系统与智慧型故障诊断研究所嵌入式系统与智慧型故障诊断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 。现有科技人员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 。目前研究所主要有6个研究方向,分别为:生物信息学、人工智慧、数据挖掘、信息融合、资料库管理系统开发、网际网路等 。研究所现已承担国家自然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 。研究所成员已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成立于2006年,现有科技人员14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6名、讲师7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名,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名,7名研究生导师 。研究所建设目标主要是建立一支在电子信息学科的教学科研团队,培养中青年教师,提高整体学术水平,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稳步提高,争取更多的纵向课题和横向课题,另外研究所也是研究生培养和本科学生技术创新重要基地和场所 。目前,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集中在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电子技术套用、嵌入式系统套用、各种信息技术产品的开发等,在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嵌入式系统套用等方面已经完成多项研究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地图信息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海港区秦山路143号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