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衡


梁衡

文章插图
梁衡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着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政论家和科普作家 。曾任《内蒙古日报》、《光明日报》采访人员、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着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
【梁衡】代表作有《觅渡,觅渡,渡何处》《大无大有周恩来》 。先后有《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壶口瀑布》《夏感》《青山不老》《把栏桿拍遍》等60多篇次的文章入选大、中、国小教材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采访人员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国小教材总顾问 。
基本介绍中文名:梁衡
外文名:Liang heng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西 霍州
出生日期:1946年
职业:《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
主要成就:新闻理论、哲学
代表作品:《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夏》等
人物履历曾任《光明日报》采访人员、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务 。1981年底,梁衡身为光明日报山西采访人员站的采访人员在福建採访,他坐公共汽车从福州到厦门的时候,路边闪过一条标语:“栽树要有打虎劲,护林要有绣花心” 。虽然只是一闪而过,可这条标语着实让梁衡思索了一番 。他想,当采访人员何尝不是这样呢?“採访勇如初生犊,写作巧似绣花妇”,这个座右铭就这样在梁衡的脑海中形成了 。2005年秋,已身为人民日报副总编的梁衡在采写陕西变化的通讯时,素材到手,为了找到更形象、更动人的题目,他绞尽脑汁,开始想用一句原汁原味的“信天游”,这样更有个性,但找来找去都不理想 。后来他从宋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得到了一些启发,便有了“绿了黄土,红了三秦”的题目,既表现了退耕还林、生态治理的成果,又反映了三秦大地的农民红红火火的新生活 。这篇通讯见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梁衡)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采访人员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国小教材总顾问 。主要作品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 。着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 。着有新闻四部曲:《采访人员札记》《评审笔记》《署长笔记》《总编手记》 。有散文集:《树梢上的中国》《觅渡》《洗尘》《把栏桿拍遍》《千秋人物》《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大无大有周恩来》《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 。学术研究集:《影响中国历史的十篇政治美文》《毛泽东怎样写文章》《我的阅读与写作》《官德十讲》等 。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梁衡文存》三卷 。《晋祠》《夏》《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桿拍遍》《武侯祠,一千七百年的沉思》《青山不老》等多篇散文入选中、国小课本 。其中《青山不老》被编入人教版国小六年级上册第16课;《跨越百年的美丽》被选入人教版国小六年级下册第18课 。梁衡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人物荣誉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鲁迅杂文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好新闻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他人评价“无论谈历史、谈现实,最后都离不开对国家、民族的忧心 。”“在并世散文家中,能追求、肯追求这样一种境界的人,除梁衡以外,尚无第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