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诊疗指南


登革热诊疗指南

文章插图
登革热诊疗指南【登革热诊疗指南】继2014年8月26日发布《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版)》后 , 10月11日 ,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 , 对登革热的诊断治疗措施进行了丰富和完善 , 在列出了片仔癀、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等具体防治登革热病的具体中药名称的同时、增加了对重症登革热患者出现急性心肌炎和急性心功能衰竭、脑病和脑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肝衰竭4种重要脏器损害的治疗内容 。
基本介绍传播途径:蚊虫
中医学名:登革热
主要症状:发热
背景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画生育委员会2014-10-11国卫发明电〔2014〕6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登革热患者医疗救治 , 保障人民民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 结合近期登革热诊疗情况 , 我委组织制定了《登革热诊疗指南(2014年第2版)》(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 , 供医疗机构在临床工作中参考使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2014年10月11日内容简介(2014年第2版)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 。摺叠一、病原学登革热病毒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登革热病毒颗粒呈球形 , 直径45~55nm 。登革热病毒共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2 DENV-3和DENV-4) , 4种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 其中2型重症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其他型 。登革热病毒对热敏感 , 56℃ 30分钟可灭活 , 但在4℃条件下其感染性可保持数周之久 。超音波、紫外线、0.05%甲醛溶液、乳酸、高锰酸钾、龙胆紫等均可灭活病毒 。病毒在pH 7~9时最为稳定 , 在-70℃或冷冻乾燥状态下可长期存活 。摺叠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登革病毒感染的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带毒的媒介伊蚊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 。传播媒介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 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登革病毒感染后 , 人体可对同型病毒产生持久免疫力 , 但对异型病毒感染不能形成有效保护 , 若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 , 机体可能发生免疫反应 , 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表现 。(四)流行特徵 。登革热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 尤其是在东南亚、太平洋岛屿和加勒比海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各省均有输入病例报告 , 广东、云南、福建、浙江、海南等南方省份可发生本地登革热流行 , 主要发生在夏秋季 , 居家待业和离退休人员较多 。摺叠三、临床表现登革热的潜伏期一般为3~15天 , 多数5~8天 。登革病毒感染可表现为无症状隐性感染、非重症感染及重症感染等 。登革热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 临床表现複杂多样 。典型的登革热病程分为三期 , 即急性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 , 可将登革热分为普通登革热和重症登革热两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发热期 。患者通常急性起病 , 首发症状为发热 , 可伴畏寒 , 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 。部分病例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 , 1-3天后再度上升 , 称为双峰热型 。发热时可伴头痛 , 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 , 明显乏力 , 并可出现噁心 , 呕吐 , 腹痛 , 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急性发热期一般持续2~7天 。于病程第3~6天在颜面四肢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典型皮疹为见于四肢的针尖样出血点及"皮岛"样表现等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 , 如皮下出血、注射部位瘀点瘀斑、牙龈出血、鼻衄及束臂试验阳性等 。(二)极期 。部分患者高热持续不缓解 , 或退热后病情加重 , 可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明显的血浆渗漏 。严重者可发生休克及其他重要脏器损伤等 。极期通常出现在病程的第3~8天 。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等重症预警指征往往提示极期的开始 。在血浆渗漏发生前 , 患者常常表现为进行性白细胞减少以及血小板计数迅速降低 。不同患者血浆渗漏的程度差别很大 , 如球结膜水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和腹水等 。红细胞比容(HCT)升高的幅度常常反映血浆渗漏的严重程度 。如果血浆渗漏造成血浆容量严重缺乏 , 患者可发生休克 。长时间休克患者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少数患者没有明显的血浆渗漏表现 , 但仍可出现严重出血(如皮下血肿、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颅内出血、咯血、肉眼血尿等) 。部分病例可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端坐呼吸 , 气促、呼吸困难 , 头痛、呕吐、嗜睡、烦躁、谵妄、抽搐、昏迷、行为异常、颈强直 , 腰痛、少尿或无尿 , 黄疸等严重脏器损害的表现 。(三)恢复期 。极期后的2~3天 , 患者病情好转 , 胃肠道症状减轻 , 进入恢复期 。部分患者可见针尖样出血点 , 下肢多见 , 可有皮肤瘙痒 。白细胞计数开始上升 , 血小板计数逐渐恢复 。多数患者表现为普通登革热 , 可仅有发热期和恢复期 。少数患者发展为重症登革热 。摺叠四、重症登革热的预警指征(一)高危人群1.二次感染患者;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消化性溃疡、哮喘、慢阻肺、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者;3.老人或婴幼儿;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5.孕妇 。(二)临床表现1.退热后病情恶化;2.腹部剧痛;3.持续呕吐;4.胸闷、心悸;5.嗜睡 , 烦躁;6.明显出血倾向;7.血浆渗漏征;8.肝肿大> 2 cm;9.少尿 。(三)实验室指征1.血小板计数低于50 x 10/L;2.红细胞压积升高(较基础值升高20%以上) 。摺叠五、併发症可出现中毒性肝炎、心肌炎、输液过量、电解质及酸硷失衡、二重感染、急性血管内溶血等 。摺叠六、实验室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减少 , 多数病例早期开始下降 , 病程第4~5天降至最低点 , 白细胞分类计数以中性粒细胞下降为主 。多数病例有血小板减少 , 最低可降至10 x 10/L以下 。2.尿常规: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 , 可有管型出现 。3.血生化检查: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 部分患者CK/CK-MB、BNP、肌钙蛋白、尿素氮和肌酐升高等 。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呈轻中度升高 , 少数患者总胆红素升高 , 血清白蛋白降低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 , 凝血酶原时间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 重症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和Ⅹ减少 。4.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可採集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液标本送检 。有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儘快检测 , 无病原学检测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留取标本送指定机构检测 。急性发热期可套用登革热抗原(NS1)检测及病毒核酸检测进行早期诊断 , 有条件可进行血清学分型和病毒分离 。初次感染患者 , 发病后3~5天可检出IgM抗体 , 发病2周后达到高峰 , 可维持2~3月;发病1周后可检出IgG抗体 , IgG抗体可维持数年甚至终生;发病1周内 , 在患者血清中检出高水平特异性IgG抗体提示二次感染 , 也可结合捕获法检测的IgM/IgG抗体比值进行综合判断 。摺叠七、影像学检查CT或胸片可发现一侧或双侧胸水 , 部分患者有间质性肺炎表现 。B超可见肝脾肿大 , 重症患者还可表现胆囊壁一过性增厚 , 并出现心包、腹腔和盆腔积液表现 。CT和核磁共振可发现脑水肿、颅内出血、皮下组织渗出等 。摺叠八、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登革热的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 可作出登革热的诊断 。在流行病学史不详的情况下 , 根据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作出诊断 。1.疑似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 , 有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 , 或居住地有登革热病例发生) , 或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 。2.临床诊断病例:符合登革热临床表现 , 有流行病学史 , 并有白细胞、血小板同时减少 , 单份血清登革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 , 急性期血清检测出NS1抗原或病毒核酸 , 或分离出登革病毒或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升高 。(二)重症登革热的诊断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严重出血:皮下血肿、呕血、黑便、阴道流血、肉眼血尿、颅内出血等;2.休克:心动过速、肢端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3秒、脉搏细弱或测不到、脉压差减小或血压测不到等;3.严重的器官损害:肝脏损伤(ALT和/或AST > 1000 IU/L)、ARDS、急性心肌炎、急性肾功能衰竭、脑病和脑炎等表现 。(三)鉴别诊断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样 , 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与发热伴出血疾病如基孔肯雅热、肾综合徵出血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徵等鉴别;与发热伴皮疹疾病如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等鉴别;有脑病表现的病例需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相鉴别;白细胞及血小板减低明显者 , 需与血液系统疾病鉴别 。摺叠九、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 , 主要採取支持及对症治疗措施 。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防蚊隔离 。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重症登革热诊疗流程图见附属档案 。(一)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 , 清淡饮食;2.防蚊隔离至退热及症状缓解 , 不宜过早下地活动 , 防止病情加重;3.监测神志、生命体徵、液体入量、尿量 , 血小板 , HCT,电解质等 。对血小板明显下降者 , 进行动静脉穿刺时要防止出血、血肿发生 。(二)对症治疗 。1.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 对出血症状明显的病人 , 避免採用酒精擦浴 。解热镇痛类药物可能出现严重併发症 , 应谨慎使用; 2.补液:口服补液为主 , 适当进流质食物 , 对频繁呕吐、进食困难或血压低的病人 , 应及时静脉输液;3.镇静止痛:可给与安定、颅痛定等对症处理 。(三)重症登革热的治疗 。除一般治疗中提及的监测指标外 , 重症登革热病例还应动态监测电解质的变化 。对出现严重血浆渗漏、休克、ARDS、严重出血或其他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採取相应治疗措施 。1.补液原则:重症登革热补液原则是维持良好的组织器官灌注 。同时应根据患者HCT、血小板、电解质、尿量及血流动力学情况随时调整补液的种类和数量 , 在尿量达约0.5 ml/kg/h的前提下 , 应控制静脉补液量 。2.抗休克治疗:出现休克时应儘快进行液体复甦治疗 , 初始液体复甦以等渗晶体液为主(如生理盐水等) , 对初始液体复甦无反应的休克或更严重的休克可加用胶体溶液(如白蛋白等) 。同时积极纠正酸硷失衡 。液体复甦治疗无法维持血压时 , 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严重出血引起休克时 , 应及时输注红细胞或全血等 。有条件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指导治疗 。3.出血的治疗:(1)出血部位明确者 , 如严重鼻衄给予局部止血 。胃肠道出血者给予制酸药 。儘量避免插胃管、尿管等侵入性诊断及治疗;(2)严重出血者伴血红蛋白低于7g/L , 根据病情及时输注红细胞;(3)严重出血伴血小板计数低于30 x 10/L , 应及时输注血小板 。临床输血(包括红细胞、血小板等)时要注意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和血小板无效输注等 。4.重要脏器损害的治疗:(1)急性心肌炎和急性心功能衰竭应卧床休息 , 持续低中流量吸氧 , 保持大便通畅 , 限制静脉输液及输液速度 。存在房性或室性早搏时 , 给予倍他乐克或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发生心衰时首先予利尿处理 , 保持每日液体负平衡在500ml至800ml,其次给予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30mg或60mg 。(2)脑病和脑炎降温、吸氧 , 控制静脉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根据病情给予甘露醇或利尿剂静脉滴注以减轻脑水肿 。脑炎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脑组织炎症和水肿 。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应及时给予辅助通气支持治疗 。(3)急性肾功能衰竭可参考急性肾损害标準进行分期 , 及时予以血液净化治疗 。(4)肝衰竭部分患者可发生严重肝损伤 , 如出现肝衰竭 , 按肝衰竭常规处理 。5.其他治疗:预防并及时治疗各种併发症 。摺叠十、中医药辨证论治方案登革热病属于中医学的"瘟疫"範畴 , 可参照温病学"疫疹"、"湿温"、"暑温"、"伏暑"等病证辨证论治 。(一)急性发热期:湿热郁遏 , 卫气同病 。临床表现:发病初期 , 发热 , 恶寒 , 无汗 , 乏力、倦怠 , 头痛、腰痛、肌肉疼痛 , 口渴 , 可见出血性皮疹 , 多伴噁心、乾呕、纳差、腹泻 , 舌红 , 苔腻或厚 , 脉濡滑数 。治法:清暑化湿 , 解毒透邪 。参考方药:甘露消毒丹、达原饮等加减 。香薷 藿香 葛根 青蒿(后下)羌活 白蔻仁 半夏 滑石(包煎) 赤芍 茵陈 草果 生甘草用法:水煎服 , 日一剂 。加减:见皮疹者加紫草;口渴者加生地;发热明显者加柴胡 。中成药:藿香正气系列製剂等 。注射剂:可使用热毒宁、痰热清、清开灵、血必净注射液等 。(二)极期 。1.毒瘀交结 , 扰营动血临床表现:热退 , 或发热迁延 , 烦躁不寐 , 口渴 , 多见噁心、呕吐 , 可见鲜红色出血样皮疹 , 多伴鼻衄 , 或牙龈出血 , 咯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 , 舌红 , 苔黄欠津 , 脉洪大或沉细滑数 。治法:解毒化瘀 , 清营凉血参考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 生地 水牛角 金银花黄 连 黄芩 赤 芍 茜 草丹 皮 炒山栀 青 蒿 生甘草用法:水煎服 , 日一剂 。加减:神志昏迷、谵妄、抽搐者加用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片仔癀等 。注射剂:热毒宁、痰热清、清开灵、血必净等注射液 。2.暑湿伤阳 , 气不摄血临床表现:热退或发热迁延 , 乏力倦怠 , 皮疹隐隐 , 或见暗色瘀斑 , 或无皮疹 , 多伴鼻衄 , 或牙龈出血 , 咯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 , 舌暗苔腻 , 脉细弱无力 。治法:温阳、益气、摄血 。参考方药:附子理中汤合黄土汤加减 。灶心黄土 炮附子 党参 炮姜黄芩 荆芥炭 炒白朮 炙甘草用法:水煎服 , 日一剂 。注射剂: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 。(三)恢复期:余邪未尽 , 气阴两伤 。临床表现:发病后期 , 多见乏力倦怠 , 噁心 , 纳差 , 口渴 , 大便不调 , 多见皮疹瘙痒 , 舌淡红 , 苔白腻 , 脉虚数 。治法:清热化湿 , 健脾和胃 。参考方药:竹叶石膏汤合生脉饮 。竹叶 南沙参 生薏米 生山药半夏 芦 根 麦 冬 生稻麦芽砂仁 西洋参 生甘草用法:水煎服 , 日一剂 。摺叠十一、预后登革热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 通常预后良好 。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既往感染登革病毒史、年龄、基础疾病、併发症等 。少数重症登革热病例可因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摺叠十二、解除防蚊隔离标準病程超过5天 , 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 。摺叠十三、出院标準登革热患者热退24小时以上同时临床症状缓解可予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