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铃铛舞( 二 )


彝族铃铛舞

文章插图
彝族铃铛舞风格特色表演形式原始的彝族铃铛舞,铃铛舞表现形式雄浑悲壮、豪放粗犷,两队舞者作跃马扬鞭状,相向而来,纵横有序,变幻无常 。舞蹈以鼓、铜铃铛为节拍,控制节奏的铃声, 它以协调的叫喝声起舞,用铃声调节动作,有时嘈嘈如急雨,撼人魂魄 。有时切切如私语,动人心扉 。一个连一个的高难动作,翩若惊鸿,舞如蛟龙 。把战场上勇猛威武、彝山汉子的血性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由于观念更新,彝家女子的加入,使舞蹈更加绚丽多彩,唯独不变的是古朴雄浑的风格,是大气磅礴的感染力 。而且场景不限,节日、喜庆、农闲时都可以演跳 。祭祀时,舞者右手执马铃铛,左手执彩带 。在祭祀开始后,按主先客后,辈分大小秩序,各家带领人马扛彩旗,敲锣打鼓,吹长筒号、吹唢吶,灯笼火把,浩浩蕩蕩,围绕灵房绕场,舞队随之边绕边舞,两人扛五彩纸马,在队伍中穿插 。绕至灵前空地,绕灵队伍要绕成太极图形,鸡翅拐(之字拐),马蹄形(半圆拐),犹如古代军事检阅摆出的阵式 。绕灵结束,歌舞者回到灵柩前跳舞,歌师对歌然后摆出各种阵式,跳舞对歌 。过去的恳合呗只人数一般四人或六人,后来经过文艺工作者悉心编排,打破原有禁忌,组织女青年参加跳,人数也扩展到40至60人,并在舞檯布局、队形穿插上作了较大调整,扩大了舞台场面 。动作特点彝族“铃铛舞”跟彝族其他舞蹈最为显着的共同特徵是在舞蹈中,静态造型多,动态造型少,,且钢劲有力 。跳铃铛舞时舞者以腰部为轴心,腰腹前后左右来迴旋动,双手左右上下转腕摇铃并挥舞彩带,时而抬首后仰,时而方步前倾,时而下蹲,时而靠地翻滚,一走一停,缓急有序 。男子刚健豪放,女子柔媚舒展 。男女精妙的组合使原始粗犷的“恳合呗”更加绚丽多姿 。传承现状彝族铃铛舞不仅是一个民族民间舞蹈,更是一幅史诗般的历史画卷 。彝族民间歌舞虽博大精深,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铃铛舞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面临逐渐淡化消隐的濒危状况 。制约着铃铛舞传承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这样几点 。第一是许多现代彝族的年轻人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很大,现代文化的冲击也对之产生影响,致使他们对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激情不高,思想观念的东西受到抵制,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不能较好地得以传承 。第二是珠市乡的矿产资源相当丰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地村民的经济意识也不断增强,年轻人对经济的追求超过了文化传承的力度,许多年轻人都去採矿,或者外出务工,间接的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是随着老一辈的民间艺人的不断离去,能演跳铃铛舞者逐年减少,能领略和把握铃铛舞神韵者更是屈指可数,加上现代传播媒体的影响,新一代的年轻人不能很好的接过担子,大大影响了铃铛舞的传承和发展 。传承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铃铛舞所表现的内容也产生变化,从单一的丧礼舞蹈演绎出来,“铃铛舞”的内容主要表现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经过艺术化处理,内容健康,风格朴实 。彝族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翻山涉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勇斗豺狼虎豹,然后男耕女作,生息繁衍的大迁徙的壮阔画面 。由于彝族有婚嫁、丧葬皆歌舞的习俗,铃铛舞又具有广泛的民众性,因而得以世代相传,并保持着完好的原生状态 。到今天,彝族铃铛舞历经2800余年而不衰 。赫章县文化局局长吴桂红认为,铃铛舞蕴含着厚重的彝族文化,既具有独特的舞蹈艺术价值,又具有历史、伦理、哲学等多方面的认识价值 。铃铛舞作为彝族人民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它能起到振奋民族精神、提升心灵境界的积极作用,值得传承和发展 。